你好,请
登录
首页
平台概况
新闻中心
中心新闻
行业新闻
媒体关注
平台资源
资源列表
平台服务
机时安排 A
机时安排 B
投诉建议
服务成效
服务成效
服务案例
下载中心
中心发布
调试工具
运行环境
关于
联系我们
发展历程
BJSHRIMP
平台组建背景
搜索
返回
松辽盆地西缘断裂带中花岗质糜棱岩的锆石SHRIMP和云母Ar-Ar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
查看
]
李娟
、
郑常青
、
周建波
、
施璐
、
崔芳华
松辽盆地位于中国的东北部,大地构造位置属于中亚一蒙古巨型造山带的东段和太平洋构造域的叠加部位,是中国较大的中一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盆地呈北东向展布。在松辽盆地西缘发育有大型的北北东走向韧性断裂带,该韧性断裂带的运动性质、活动时限一直不清楚,制约对松辽盆地构造成因认识以及松辽盆地西缘的油气勘探开发的进展。金星、嘎拉山及腾克地区是松辽盆地西缘韧性断裂带代表性出露区,主体岩石组成为条带状花岗质糜棱岩、眼球状花岗质糜棱岩、花岗质糜棱片岩等。韧性变形岩石糜棱叶理和线理有两组,一组叶理:300°∠50°、线理:225°∠10°;另一组叶理120°∠65°、线理25°∠10°。韧性断裂带运动性质显示左行走滑特征。确定韧性断裂带活动时限的样品,采自构造带内花岗质糜棱岩的锆石和同变形云母,其中锆石sH租MP谐和年龄为为296.9一299.4Ma;黑云母“40Ar一39Ar年龄123±0.7Ma,而白云母的4OAr-39Ar年龄为124.4±O.9Ma。年龄结果表明松辽盆地西缘韧性断裂带中花岗岩形成于晚石炭世,大型北北东向韧性构造变形发生于早白奎世。同时说明松辽盆地西缘在白奎世早期盆地经历了走滑挤压盆地演化阶段,这种大型北北东向韧性断裂带的形成可能与当时西太平洋伊泽纳崎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发生转向有关。
四川省会理县河口地区辉绿岩体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
查看
]
关俊雷
、
郑来林
、
刘建辉
、
孙志明
、
程万华
普遍认为,扬子地台西缘前震旦系基底存在结晶基底和褶皱基底的双层(或三层)结构,河口群作为结晶基底与褶皱基底之间的过渡层位,其归属及形成时代仍存在争议。对河口群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深化认识扬子地台西缘基底结构的特点及演化过程。通过对会理县河口地区侵入于河口群中辉绿岩体的锆石SHRIMP U-Pb测年,获得1710±8 Ma(MSWD=1.11)的锆石U-Pb年龄,表明河口群的形成时代要早于这个年龄。大量的同位素数据证明,河口群主要形成于1817~1710 Ma,为古元古代晚期。本文的研究成果,对认识整个扬子地台西缘的构造格架与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山东省沂水县雪山岩体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
查看
]
李洪奎
、
杨永波
、
耿科
通过对雪山花岗闪长岩中锆石SHRIMP U-Pb 同位素年龄测定,获得了14 个测点构成的谐和线上交点年龄数值为2 491±5 Ma(MSWD=0.43),该年龄基本代表了花岗闪长岩的形成时间。从区域地质条件分析,将雪山岩体的形成时代确定为新太古代晚期。
青藏高原东南缘腾冲早白垩世岩浆岩锆石SHRIMP U-Pb 定年和 Lu-Hf 同位素组成及其构造意义
[
查看
]
戚学祥
、
朱路华
、
胡兆初
、
李志群
滁州盆地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晚中生代发育的一系列断陷型火山岩盆地中的一个,但与其他在早中生代坳陷基础上发育起来的“继承式”火山岩盆地不同,它直接叠置在大别山造山带之上,盆地基底岩石的时代较老,属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地层。盆地内的火山岩主要为一套中酸性偏碱性的粗安质和粗面英安质岩石,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地球化学特征上明显不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大多数盆地中火山岩所表现出的橄榄玄粗岩系列的特点(如宁芜盆地、庐枞盆地、溧水盆地、怀宁盆地)。应用SHRIMP锆石U-Pb法测得滁州盆地黄石坝组粗安岩的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28±1 Ma。该年龄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他盆地中火山岩-潜火山岩的形成时代类似,表明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火山活动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的。滁州盆地内的火山岩具有比长江中下游其他盆地中火山岩低得多的εNd(t)值,而类似于大别山造山带内晚中生代的花岗岩类侵入体,指示其成因可能主要与古老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有关。
侵入梵净山群白岗岩锆石U-Pb 年龄及白岗岩底砾岩对下江群沉积的制约
[
查看
]
高林志
、
戴传固
、
丁孝忠
、
王敏
、
刘燕学
、
王雪华
、
陈建书
下江群代表了新元古代末期的新裂谷沉积的起点,确定下江群的时代对新元古代构造运动有着重要的地质意义。贵州印江县地区有一套新元古代白岗岩侵入到梵净山群并被下江群覆盖,在下江群底砾岩中发现大量未经搬运的白岗岩底砾岩砾石。因此,笔者对梵净山地区的白岗岩进行锆石U-Pb 年代测定, 获得锆石U-Pb 年龄(835±5)Ma。该年龄对下江群沉积启动时间和下覆梵净山群的沉积上限均有时代的制约。结合下江群甲路组斑脱岩锆石U-Pb 年龄(814±6 Ma)和考虑到武陵运动的年限,下江群沉积年代不应老于白岗岩底砾岩的年代和武陵运动的界面。
内蒙古莫若格钦地区二长闪长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
查看
]
云飞
、
聂凤军
、
江思宏
、
刘妍
、
张万益
内蒙古莫若格钦铅锌矿预查区是中蒙边界地区南戈壁-东乌旗铜多金属成矿带中部新发现的一处铅锌矿化区。矿床地质特征研究表明,区内发育的二长闪长岩与铅锌多金属矿床的形成有密切的时空、成因关系。为了揭示成矿规律,笔者对二长闪长岩进行单颗粒锆石SHRIMP U-Pb定年,获得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312.6±4.1)Ma(MSWD=0.76),该年龄与二连-东乌地区晚石炭世岩浆活动事件(介于300~315 Ma)相对应,与白音乌拉—东乌珠穆沁旗岩带的花岗岩年龄(300~315) Ma一致。结合区域地质研究成果,初步确定莫若格钦二长闪长岩是晚石炭世弧间裂谷伸展作用下地壳挤压增厚局部熔融的产物。上述成果为研究南戈壁-东乌旗地区晚石炭世岩浆侵位活动以及铅锌铜钼多金属矿产找矿方向研究提供了重要证据。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广兴源复式岩体SHRIMP U-Pb定年及地质意义讨论
[
查看
]
江小均
、
柳永清
、
彭楠
、
石玉若
、
许欢
、
魏文通
、
刘增校
、
赵华平
、
姚宝钢
广兴源复式岩体位于内蒙古东部西拉木伦河上游地区, 岩体主体由二长岩、二长花岗岩、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构成, 边部有少量二长辉长岩和闪长岩出露。岩体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属于火山弧环境; 对岩体早期的二长岩和侵位于二长岩的花岗闪长岩进行锆石SHRIMP U- Pb 定年, 分别得到206 Pb/ 238U 加权平均年龄为263.8~2.1Ma 和263.3~2.5Ma, 属中- 晚二叠世。本研究显示中- 晚二叠世古亚洲洋东南缘俯冲于华北古板块之下, 并在华北板块北缘形成火山- 岩浆岩弧环境。至早- 中三叠世, 华北古板块北缘和西伯利亚古板块南缘发生碰撞造山。
内蒙古大青山北麓蓝晶石榴长英质片麻岩的发现:岩相学、地球化学和锆石SHRIMP定年
[
查看
]
徐仲元
、
刘正宏
、
董晓杰
、
董春艳
、
万渝生
最近1:5万地质填图发现,在华北克拉通西部阴山地块西乌兰不浪地区的高级变质杂岩中,存在一套由蓝晶石榴长英质片麻岩、石墨蓝晶石榴长英质片麻岩、石墨石榴长英片麻岩和石榴蓝晶石英岩构成的岩石组合(蓝晶石榴长英质片麻岩组合)。它们以构造残片形式产于由太古宙兴和岩群和紫苏石英闪长质—紫苏斜长花岗质—紫苏花岗质片麻岩(狼牙山片麻岩)为主构成的高级变质杂岩之上,以富Al2O3、TiO2,低MgO、FeO、CaO、MnO,贫K2O、Na2O为特征。与工作区南部孔兹岩带中的富铝片麻岩相比,明显贫K2O、Na2O,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Sr和高场强元素Nb、Ta,稀土总量低和轻稀土相对亏损。岩石中主要存在2461~2542Ma和2349~2399Ma两组碎屑锆石,其结构和组成特征表明既有来自岩浆岩物源区也有来自变质岩物源区。可靠的最年轻锆石年龄为约2.15Ga,但其成因难以准确确定(碎屑锆石或变质锆石)。然而,结合其它方面的综合研究,蓝晶石榴长英质片麻岩组合的原岩很可能形成于古元古代晚期,与研究区南侧孔兹岩带广泛分布的孔兹岩系变质岩一道,构成古元古代晚期西部造山带的不同构造岩片。
南天山北缘榆树沟麻粒岩的变质作用及其锆石SHRIMP年龄的研究
[
查看
]
李天福
、
杨经绥
、
任玉峰
、
陈松永
、
徐向珍
南天山北缘榆树沟麻粒岩主要为基性麻粒岩,由多个变质程度不同( 低、中、高压麻粒岩相) 的岩片被构造作用拼贴到一起。本文对不同麻粒岩开展详细的岩相学研究,识别出的变质作用有: 进变质角闪岩相、低压麻粒岩相、中压麻粒岩相、高压麻粒岩相和退变质的中压麻粒岩相、角闪岩相、绿片岩相变质作用。对于有成熟温压计的中压麻粒岩相( 即Grt-Opx-Cpx-Plg-Qtz 组合) 矿物组合的样品进行了温压估算,获得的温度和压力范围为724~826℃和0.64 ~ 0.88GPa。对原岩为火山岩的中压麻粒岩相岩石的锆石核部的研究表明,锆石的来源复杂; SHRIMP 锆石U-Pb 年代学测定显示,锆石的变质生成边的年龄稳定,为390 ~ 401Ma,代表了中压麻粒岩相进变质作用的时代。
南秦岭新院岩体及其包体的锆石SHRIMP U-Pb 定年和意义
[
查看
]
雷敏
、
吴才来
、
武秀萍
、
郜源红
、
吴锁平
、
陈其龙
、
秦海鹏
南秦岭新院岩体位于略阳县城以北约 35 km 处,呈椭圆形,出露面积约 200km2,主要岩性为花岗闪长岩,岩体中含有大量的铁镁质微粒包体和细晶岩脉。锆石 SHRIMP U-Pb 定年结果表明,花岗闪长岩的结晶年龄为219.6±4.6Ma,其中的铁镁质微粒包体的结晶年龄为 221.5±4.2 Ma,晚于勉县—略阳洋盆闭合时期 (242~221Ma) 。根据岩体及其包体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结合区域地质特征,我们认为,该岩体形成于陆内碰撞造山的构造环境。即印支期扬子板块向北发生俯冲碰撞之后( 即主造山期后) ,岩石圈发生拆沉作用,导致地幔软流圈物质上涌使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花岗质岩浆,同时,部分幔源基性岩浆上侵到花岗质岩浆房,发生岩浆混合,形成花岗闪长岩,尚未混合的基性岩浆团块形成包体。
«
1
2
...
60
61
62
63
(current)
64
65
66
...
88
89
»
© BJSHRIMP 2013 - bjshrimp.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