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请
登录
首页
平台概况
新闻中心
中心新闻
行业新闻
媒体关注
平台资源
资源列表
平台服务
机时安排 A
机时安排 B
投诉建议
服务成效
服务成效
服务案例
下载中心
中心发布
调试工具
运行环境
关于
联系我们
发展历程
BJSHRIMP
平台组建背景
搜索
返回
泛非-早古生代造山事件与原始喜马拉雅的形成
[
查看
]
许志琴
、
杨经绥
、
梁凤华
、
刘福来
、
曾令森
、
戚学祥
、
陈松永
、
刘敦一
喜马拉雅地体是55±10Ma以来印度陆块与欧亚大陆碰撞而形成的增生地体,位于其中的高喜马拉雅与特提斯-喜马拉雅单元的变质基底主要由富铝变沉积岩和花岗质片麻岩组成。对两类岩石中的锆石进行了SHRIMP U-Pb年龄测定。结果表明,这些锆石除记录了12-20Ma的构造事件以外,还保存了四组年龄:2404-1676Ma,975-614Ma,599-500Ma和496-429Ma,这说明曾位于南半球的印度陆块的早-中元古代变质基底经历过罗迪尼亚超大陆形成于裂解(1000-600Ma)、泛非造山(600-500Ma)及早古生代(500-400Ma)造山事件。这些造山作用导致在泛非-早古生代时期形成原始喜马拉雅山。变质岩石学、地质年代学及野外观测结果不仅揭示了印度陆块早-中元古代变质基底的再活化过程,而且进一步证明现在的喜马拉雅山是泛非和早古生代时期形成的原始喜马拉雅山再造山的结果。
北阿尔金斯米尔布拉克凹陷南带花岗杂岩特征及锆石SHRIMP定年
[
查看
]
吴才来
、
JosephL.Wooden
、
杨经绥
、
陈松永
、
李海兵
、
戚学祥
北阿尔金红柳沟地区出露一套早古生代俯冲碰撞杂岩,其中分布着不同类型的花岗岩类。其中,斯米尔布拉克凹陷南带花岗杂岩体呈近东西向断续分布,长约49公里,出露面积约90平方公里,与围岩之间为明显的侵入接触关系,接触界线为不规则的波状、锯齿状。围岩为前寒武系砂岩、片岩、泥岩及凝灰质砂岩。该杂岩体主要由巨斑花岗岩、中粗粒杂色花岗岩和中细粒红色花岗岩组成。杂岩体的主元素含量变化不大,SiO2为65.14%—75.66%,全碱含量为7.49%—8.96%,其中的Na2O的含量低于K2O的含量,K2O/Na2O比值大于1,为1.12-2.68,岩石的里特曼指数为1.83-2.81(平均为2.34),CIPW标准矿物计算均出现刚玉(AC),含量为0.77-3.93(平均为1.78),大多数大于1,说明岩石铝过饱和;杂岩体的稀土总量变化较大,变化于89.44×10-6——335.28×10-6之间,不同岩石类型均有负铕异常,且从巨斑花岗岩→中粗粒杂色花岗岩→红色花岗岩,负铕异常越来越明显,表现在Eu/Eu*值由0.65→0.49→0.35。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上,所有样品的微量元素丰度均高于原始地幔1-1000倍,并具有相似的配分模式,即在Ba、Nb、Sr、P、Ti处呈明显的低谷,显示出S型花岗岩的特征。由巨斑花岗岩→杂色花岗岩→红色花岗岩,微量元素的丰度逐渐变小,Ba、Nb、Sr、P、Ti负异常也越来越明显。野外观察表明,巨斑花岗岩与杂色花岗岩之间为逐渐过渡,而红色花岗岩明显地侵入到杂色花岗岩之中。因此,选择该杂岩体中的巨斑花岗岩和中细粒红色花岗岩做了锆石的SHRIMP U-Pb定年研究。对巨斑花岗岩共测定了17颗锆石,除含有继承性锆石核的锆石年龄较大外(分别为720.3±7.3Ma、1032.8±8.9Ma、1597.8±14.3Ma),其余的锆石年龄变化于445.6±4.5Ma-497.7±4.1Ma,平均为470±12Ma,206Pb/238U——207Pb/235U谐和年龄上交点年龄为1561±36Ma,可能反映了花岗岩的源岩时代,下交点年龄为459±17Ma,可能反映了花岗岩的结晶年龄,考虑到下交点的年龄误差范围,仍取470±12Ma作为岩体侵位结晶年龄。红色花岗岩的大多数锆石年龄变化于416.1±4.6Ma——471.8±6.1Ma,平均为442.1±6.7Ma,少数锆石年龄较老,如7号锆石年龄最大,为2717.4±24.2Ma,10号锆石为1905.5±20.2Ma,28号锆石为792.2±7.7Ma。7号和10号锆石为粒状,28号锆石为短柱状。尽管这些锆石的年龄不同,但Tu/U比值均较大,为0.43-1.78,除10号和28号锆石的Th/U比分别为0.43和0.45外,其余锆石均大于0.5。结合区域地质特征,我们认为,该杂岩体形成于陆陆碰撞的构造环境。
喜马拉雅地体的泛非-早古生代造山事件年龄记录
[
查看
]
许志琴
、
杨经绥
、
梁凤华
、
戚学祥
、
刘福来
、
曾令森
、
刘敦一
、
吴才来
、
史仁灯
、
陈松永
喜马拉雅地体是55±10Ma以来印度陆块与欧亚大陆碰撞而形成的增生地体,位于其中的高喜马拉雅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单元的变质基底主要由角闪岩相的富铝变质沉积岩和花岗质片麻岩组成。对两类岩石中锆石的SHRIMP U-Pb测年结果表明,除了记录了20Ma以来的构造事件年龄外,主要保存了529一457Ma的变形和变质事件记录,另外还保存了更早期(>835Ma)的年龄信息。根据20Ma以来崛起的喜马拉雅挤出岩片中包含早期强烈褶皱和向南的斜向逆冲构造以及伴随的角闪岩相变质作用记录,结合岩石测年所获得的大量泛非一早古生代年龄和奥陶纪底砾岩的发现,说明曾位于南半球印度陆块北部的变质基底岩石经历过泛非一早古生代造山事件,同位素年代学数据表明:(1)原始喜马拉稚山是泛非一早古生代造山事件的产物;(2)印度陆块早一中元古代变质基底的再活化在原始喜马拉稚山形成中起重要的作用;(3)现在的喜马拉雅山是在泛非一早古生代造山事件基础上再造山的结果。
北阿尔金恰什坎萨依花岗闪长岩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
查看
]
戚学祥
、
李海兵
、
吴才来
、
杨经绥
、
张建新
、
孟繁聪
、
史仁灯
、
陈松永
恰什坎萨依花岗闪长岩虽然经历了强烈的片麻岩化作用,但其铝饱和指数(A/CNK)为0.81~0.99,Na2O/ K2O>1,TiO2<1.0%,轻稀土富集,分馏程度高,重稀土富集程度较低,分馏系数小,Eu 弱负异常或无异常,微量元素 Ba,Ti 为负异常及在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上样品点落在岛弧型花岗岩区等都展示出岛弧型花岗岩的典型特征。阴极发光图像反映锆石内部存在清晰的韵律生长纹,无残留锆石晶核和新生长的环边结构,U,Th 含量分别变化于 574~870 和279~556µg/g之间,Th/U值在0.52~0.68之间,显示出岩浆锆石性质。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为481.5±5.3Ma,代表花岗闪长岩侵位时代,与北祁连岛弧火山岩带的形成时代一致,证实了该区存在早古生代岛弧岩浆活动。
北阿尔金巴什考供盆地南缘花岗杂岩体特征及锆石SHRIMP定年
[
查看
]
戚学祥
、
李海兵
、
吴才来
、
杨经绥
、
张建新
、
孟繁聪
、
史仁灯
、
陈松永
恰什坎萨依花岗闪长岩虽然经历了强烈的片麻岩化作用,但其铝饱和指数(A/CNK)为0.81~0.99,Na2O/ K2O>1,TiO2<1.0%,轻稀土富集,分馏程度高,重稀土富集程度较低,分馏系数小,Eu 弱负异常或无异常,微量元素 Ba,Ti 为负异常及在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上样品点落在岛弧型花岗岩区等都展示出岛弧型花岗岩的典型特征。阴极发光图像反映锆石内部存在清晰的韵律生长纹,无残留锆石晶核和新生长的环边结构,U,Th 含量分别变化于 574~870 和279~556µg/g之间,Th/U值在0.52~0.68之间,显示出岩浆锆石性质。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为481.5±5.3Ma,代表花岗闪长岩侵位时代,与北祁连岛弧火山岩带的形成时代一致,证实了该区存在早古生代岛弧岩浆活动。
北阿尔金喀孜萨依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及其构造意义
[
查看
]
戚学祥
、
吴才来
、
李海兵
喀孜萨依花岗岩位于红柳沟一拉配泉俯冲碰撞杂岩带西段北缘,由高钠钙碱性花岗岩组成。锆石SHRIMPU-Pb年龄为404.7±9.8Ma(MSWD=0.71),代表花岗岩的侵位时代。花岗岩稀土总量较低,轻稀土强烈富集,分馏程度大,重稀土分馏程度较低,Eu轻度亏损或无亏损,微量元素中的Nb、P、Ti 具有明显的负异常,Th、Ce、Yb 为正异常,展示出岛弧型花岗岩特点。此外,在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上,花岗岩样品都落在岛弧区。这些特征表明喀孜萨依花岗岩具有与岛弧型花岗岩相似的地球化学性质。但从区域地质背景、花岗岩的产出环境、形成时代及与北祁连火成岩对比分析,认为该花岗岩并非形成于岛弧构造环境,而是加里东造山作用晚期(约404.7Ma) 阿尔金地块与塔里木地块间抖向碰撞产生的大规模走滑作用诱发俯冲到地下深处洋壳中的部分含水矿物脱水,这些流体促使地慢楔部分熔融形成岩浆,在上升途中同化部分陆壳物质形成具有岛弧性质的岩浆沿断裂带上侵就位形成的。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的陆-陆碰撞深俯冲剥蚀模式
[
查看
]
许志琴
、
戚学祥
、
杨经绥
、
曾令森
、
刘福来
、
梁凤华
、
唐哲民
、
蔡志慧
中国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由2个不同时代的变质基底组成。南苏鲁(临沭-连云港地区)中不同类型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原岩形成于由大陆玄武质岩石、辉长岩、表壳岩和花岗岩组成的被动大陆边缘拉伸构造环境。研究表明南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原岩所代表的花岗岩浆和基性岩浆作用为罗迪尼亚超大陆形成后的新元古代(780~700Ma)裂解事件的响应。北苏鲁(青岛-威海)超高压变质地区的花岗质片麻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表明,变质基底的年龄是2400Ma(或>2400Ma),并经历了1800~1700Ma和~200Ma的变质事件,研究表明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由2个不同时代变质基底组成,北苏鲁的变质基底属于北中国板块胶辽朝地块的一部分,形成时代比南苏鲁基底老得多,其与南苏鲁地块之间的界限位于五莲以北到海阳所以南一线。由于在北苏鲁含柯石英的透辉石石英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获得精确超高压峰期变质年龄为(234.1±4.2)Ma,退变质年龄为(218.2±1.5)Ma,表明南、北苏鲁2个不同时代基底地块同时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根据上述事实,提出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的陆-陆碰撞俯冲剥蚀新模式,即扬子板片在240~220Ma的深俯冲作用中拽动上部胶辽朝板片的一部分老变质基底岩石向下俯冲至大于100km的深度,并形成楔形俯冲剥蚀体,之后又与南苏鲁俯冲板片一起快速折返上来,使胶辽朝地块的楔形俯冲剥蚀体经历了高压-超高压变质和折返退变质作用。
苏鲁地体南缘超高压变质带朐山二云花岗片麻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
查看
]
戚学祥
、
齐金忠
二云花岗片麻岩是组成苏鲁地体南缘超高压变质带朐山杂岩体的重要岩石类型,虽然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但仍保留了花岗岩的岩石学特征。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该片麻岩具有高w(K2O)、低w(CaO)、高w(TFeO)/w(MgO)比值、铝饱和指数偏高的A型花岗岩的特征,岩石类型为高钾碱性过铝质A型花岗岩。稀土元素中轻稀土富集、分馏程度高、Eu强烈亏损,微量元素中Ba、P、Ti、Sc具有明显的负异常,w(Sr)/w(Y)、w(La)/w(Yb)和w(Rb)/w(Sr)、w(Rb)/w(Ba)较高,尤其是w(TiO2)<0.2%和w(Y)/w(Nb)>1.2的特征,以及在w(Rb)-w(Yb+Ta)和w(Rb)-w(Y+Nb)判别图解上样品投点位于板内环境区等,表明该片麻岩的原岩形成于板内与裂谷有关的非造山环境。锆石SHRIMP U-Pb测年结果揭示其侵位时代为新元古代中晚期((722±32)Ma),与杂岩体中早期侵位的二长花岗片麻岩及杂岩体上覆地层中的变质火山岩同为Rodinia大陆裂解、扬子地块陆内裂谷形成过程中伴随的岩浆活动的产物。
南苏鲁超高压变质地体中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事件的记录
[
查看
]
许志琴
、
刘福来
、
戚学祥
、
张泽明
、
杨经绥
、
曾令森
、
梁凤华
通过苏鲁超高压变质地体南部不同类型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原岩重塑,揭示超高压变质岩的原宕形成于由大陆玄武质岩石、辉长岩、表壳岩和花岗岩组成的被动陆缘拉伸构造环境。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中不同类型超高压变质岩石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表明,花岗质片麻岩原岩年龄为780~680Ma;榴辉岩、石榴角闪岩的原岩年龄为765~730Ma,副片麻岩中包含了730Ma、680Ma、621Ma和较年轻的继承性碎屑锆石和结晶锆石年龄。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表明,苏普超高压变质地体南部正片麻岩类和榴辉岩的原岩所代表的花岗岩策和基性岩浆活动为罗迪尼亚超大陆形成后的新元古代裂解事件的产物,而副片麻岩的原岩为新元古代-古生代时期形成的扬子被动陆缘的沉积-火山表壳盖层,它们与结晶基底一起在240~220Ma期间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
高喜马拉雅普兰地区东西向韧性拆离作用及其构造意义
[
查看
]
戚学祥
、
许志琴
、
史仁灯
、
陈方远
高喜马拉雅地体西部普兰地区东西向面状韧性拆离作用发育,韧性拆离带内的岩石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塑性变形,糜棱岩化作用普遍存在,面理向东缓倾,拉伸线理向东倾伏,倾伏角5~18°。不对称旋转应变构造指示韧性拆离带具有早期自西向东的运动性质,及后期又经历了自东向西脆韧性变形的特点。EBSD组构测定结果反映糜棱岩中变形石英的晶格优选方位具有自西向东的高温柱面﹛10 10﹜〈a〉、中温菱面﹛10 1 1﹜〈a〉和自东向西的中温菱面﹛10 1 1﹜〈a〉、低温底面﹛0001﹜〈a〉两组滑移系,结合糜棱岩中普遍存在的不对称旋转构造特点分析说明构造带早期自西向东韧性拆离作用形成于中高温环境,后期自东向西的脆韧性变形形成于中低温环境。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表明普兰地区高喜马拉雅变质基底原岩形成于1863Ma。普兰东西向韧性拆离作用形成于中新世,与高喜马拉雅地体南北两侧的MCT和STDS形成时代相吻合,是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产生的挤压应力作用于弧形喜马拉雅造山带时,分解出平行于造山带方向的剪切应力促使造山带内中下地壳的物质沿平行于造山带方向发生塑性流动形成的,是与MCT和STDS在同一构造事件中同一构造应力场内形成的,是青藏高原大规模南北向缩短、隆升和一部分物质向东逃逸的产物。
«
1
(current)
2
»
© BJSHRIMP 2013 - bjshrimp.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