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请
登录
首页
平台概况
新闻中心
中心新闻
行业新闻
媒体关注
平台资源
资源列表
平台服务
机时安排 A
机时安排 B
投诉建议
服务成效
服务成效
服务案例
下载中心
中心发布
调试工具
运行环境
关于
联系我们
发展历程
BJSHRIMP
平台组建背景
搜索
返回
东昆仑高Nb-Ta 流纹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及成因
[
查看
]
丁烁
、
黄慧
、
牛耀龄
、
赵志丹
、
喻学惠
、
莫宣学
东昆仑高Nb-Ta 流纹岩位于东昆仑造山带东段,其锆石U-Pb 年龄为213Ma,该时期东昆仑造山带正处于俯冲-碰撞造山阶段的晚期。与同时期东昆仑地区的其它酸性火山岩及世界其它处于俯冲-碰撞造山阶段的流纹岩相比较,这一套流纹岩显示高硅、高钾,低铝、低钙,高Nb、Ta 及强烈亏损Sr、Eu 的独特地球化学特征。东昆仑高Nb-Ta 流纹岩的Sr、Nd 同位素组成显示该流纹岩可能具有分别来源于地幔和上地壳的两个端元组分。通过讨论,本文认为这套高Nb-Ta 流纹岩可能由以下机制形成: 地幔碱性玄武岩浆( 具有高Nb-Ta 的特征) 侵入花岗闪长质地壳,并在上地壳某处停留,大量斜长石发生分离结晶,导致岩浆Eu-Sr 的极度亏损; 同时,幔源岩浆的侵入引起上地壳围岩部分熔融,从而受到上地壳混染。新生壳源岩浆与幔源岩浆混合,并进一步结晶分异演化,最终导致东昆仑高Nb-Ta 流纹岩的形成。
滇西潞西邦木二长花岗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
查看
]
邹光富
、
林仕良
、
李再会
、
丛峰
、
谢韬
、
唐文清
为了查明出露于云南省西部潞西市邦木二长花岗岩体的时代和形成的构造背景,对其进行了锆石 SHRIMP 定年研究。 结果显示该花岗岩的锆石具有清晰的生长振荡环带,其 Th/U 比值为 0.13~1.00,属于典型的岩浆成因锆石。邦木二长花岗岩中锆石的 8 个测点 206Pb/238U 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20.5 ± 1.7) Ma(n=8,MSWD =1.6)(95%置信度),代表了岩体的结晶年龄,表明该花岗岩体的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邦木二长花岗岩为过铝质钙碱性 I 型花岗岩,形成于早白垩世岛弧构造环境,具有岛弧花岗岩的特征,属于燕山中期侵入的花岗岩。 在中—晚侏罗世,左贡—保山微板块沿班公湖—怒江—泸水—瑞丽板块缝合带由北东向南西方向与波密—腾冲微板块发生洋壳俯冲,导致班公湖—怒江—泸水—瑞丽洋关闭。左贡—保山板块俯冲插入到波密—腾冲板块之下。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随着板块俯冲碰撞造山作用的进行,形成波密—腾冲岛弧。 不同板块之间的碰撞拼合导致大规模的中酸性岩浆形成、侵入活动。 邦木二长花岗岩就是这期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 邦木二长花岗岩体形成时代的厘定,为进一步探讨腾冲地块中生代构造演化提供了新证据。
滇西保山地块双脉地晚始新世过铝质花岗岩:锆石 SHRIMP U-Pb 定年、地球化学和成因
[
查看
]
黄静宁
、
陈永清
、
ZHAIXiaoMing
、
卢映祥
、
谢永富
、
程志中
滇西保山地块大地构造上位于藏-滇-泰-马中间板块中段, 西以怒江-瑞丽断裂为界, 东以澜沧江-柯街-南汀河断裂为界. 由于缺乏出露的新生代花岗质岩石, 传统上认为, 在喜马拉雅期该地块花岗质岩浆活动微弱. 因此, 双脉地晚始新世隐伏花岗岩的发现, 改写了该地块无喜马拉雅期花岗质岩浆活动的记录. 对取自研究区 ZK7-1和 ZK0-1钻孔岩芯花岗岩样品锆石 U-Pb 年代学、地球化学和 Sr-Nd-Pb 同位素研究表明: (1) 双脉地隐伏花岗岩岩石类型为中粗粒二云母正长花岗岩, 岩体以高SiO2低CaO为特征, 总碱量(K2O+Na2O)为 5.22%~8.03%, K2O/Na2O 比率 0.24~1.79; K, Rb, U, Th 和 Pb 显示清晰正异常, Ba, Sr, Ti 和 Nb 显示清晰负异常; 具中等稀土元素含量(85~125 μg/g), 中度富集轻稀土元素((La/Yb)=4.77~7.22), 以及中度负 Eu 异常(δEu=0.29~0.39), 属于钾钙碱性-钙碱性强过铝 S 型花岗岩. (2) 利用 SHRIMP 锆石 U-Pb 同位素定年获得上述两类岩石的岩浆结晶年龄分别为(36.27±0.48)和(35.78±0.49) Ma, 成岩年代为晚始新世. (3) Sr-Nd-Pb同位素组成表明双脉地二云母正长花岗岩源岩来自成熟大陆地壳物质, 具有典型 S 型花岗岩特征. (4) 花岗岩样品 w(CaO)/w(Na2O)和 w(Al2O3)/w(TiO2)比值及其在 w(CaO)/w(Na2O)-w(Al2O3)/w(TiO2)图上分布表明, 其岩浆来自地壳富粘土质物质的部分熔融, 其熔融温度约为 900~950℃; 依据锆浓度饱和温度计计算岩浆结晶温度 775~795℃;在Hf-Rb-Ta 微量元素判别图解上, 花岗岩样品分布于后碰撞构造环境. (5) 在喜马拉雅后碰撞造山阶段, 伴随印度大陆向欧亚大陆的持续楔入, 印支地块(或保山地块)向南东方向逃逸, 作为地块西界的高黎贡断裂带发生大规模走滑剪切作用, 并触发加厚地壳减压部分熔融形成过铝花岗质岩浆, 然后冷凝结晶形成双脉地二云母正长花岗岩。
柴北缘超高压带中锡铁山榴辉岩的变质时代
[
查看
]
宋述光
、
张聪
、
李献华
、
张立飞
锡铁山地体位于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的中部,是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体由花岗质片麻岩、泥质片麻岩和相对较少的榴辉岩透镜体组成。大部分榴辉岩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后生合晶和角闪岩相退化变质改造。虽然近年来进行了大量的锆石U-Pb 年代学研究,但榴辉岩相高压-超高压变质的时代一直存在争议,并且以前对锡铁山榴辉岩相变质时代的认识一直与相邻的绿梁山、鱼卡和其东部的都兰等地区的超高压变质年龄有明显的冲突。本文通过锡铁山榴辉岩锆石U-Pb年代学的研究,获得榴辉岩相变质锆石的206Pb /238U 加权平均年龄为433±3Ma,与鱼卡地区榴辉岩的形成年龄一致,代表大陆俯冲时期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年龄。该研究对进一步了解锡铁山榴辉岩地体的变质演化和大陆地壳深俯冲有重要意义。
藏南吉隆地区早古生代大喜马拉雅片麻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Hf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
查看
]
王晓先
、
张进江
、
杨雄英
、
张波
藏南吉隆地区眼球状片麻岩是大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一部分,其矿物组成为石英、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和少量的白云母。片麻岩中的锆石具有核-边结构,由继承碎屑锆石核和具有同心环带结构的岩浆锆石边组成,SHRIMP U-Pb测年显示,边部岩浆锆石加权平均年龄为(498.9±4.4) Ma,表明片麻岩的原岩为早古生代的花岗岩,εHf加权平均值为-8.3±0.95,暗示片麻岩原岩为壳源,可能是印度大陆北部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文中和现有的地质年代学数据表明,喜马拉雅造山带是一个复合造山带,经历了早古生代的造山作用,早古生代的喜马拉雅造山带是原特提斯洋向冈瓦纳大陆北缘俯冲的结果,是冈瓦纳大陆拼合之后在其边缘形成的安第斯型造山带,而不属于冈瓦纳超大陆聚合过程中陆-陆碰撞形成的泛非造山带的一部分。
北秦岭罗汉寺岩群锆石SHRIMPU-Pb年龄及其构造地质意义
[
查看
]
崔建堂
、
韩芳林
、
张拴厚
、
王根宝
、
王北颖
、
王学平
、
郭岐明
、
彭海练
、
王金安
、
彭俊英
、
卢婷
、
付垒
、
崔海曼
对出露于北秦岭周至黑河小王涧黄草坪南罗汉寺岩群 (弧前盆地沉积楔形体)中的英安质晶屑凝灰岩,进行了锆石SHRIMP U-Pb同位素测年研究,获得该群晶屑凝灰岩形成时代为 (491±5)Ma,反映该岩群跨及早奥陶世。结合商丹带北侧广泛发育的加里东期岛弧花岗岩带和前人在其他地区测定该岩群的最新年代信息,认为本次测年数据为北秦岭古生代洋盆消减及板块汇聚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同位素年代学依据。同时,为研究商丹蛇绿构造混杂岩带俯冲碰撞的增生造山过程,提供了有力的时代佐证。
北大巴山镇坪地区辉绿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查看
]
邹先武
、
段其发
、
汤朝阳
、
曹亮
、
崔森
、
赵武强
、
夏杰
、
王磊
北大巴山地区广泛分布的北西-南东向基性岩脉(墙)群,主要侵位于下古生界。前人对其中、北部紫阳—岚皋地区基性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已有研究,但其南部镇坪地区基性岩却鲜有高精度年龄和地球化学数据报道。 本文对镇坪地区辉绿岩锆石 SHRIMP U-Pb 定年结果为(439±6Ma(n=9,MSWD=1.7),与紫阳—岚皋地区基性岩及火山岩形成时代一致。 岩石富 K2O、TiO2,具双峰式岩石组合特征。 稀土元素总含量高,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轻重稀土分异明显,配分模式为向右陡倾型;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U)和高场强元素(Nb、Ta 等)相对富集,Y、Yb、Sr 相对亏损;具大陆裂谷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微量元素 Zr/Y-Zr 和 2Nb-Zr/4-Y 图解亦指示其具板内裂谷玄武岩特征。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北大巴山地区在早志留世早期处于张裂状态,该区基性岩和火山岩为岩石圈处于拉张状态下大陆裂谷作用产物。
安徽贵池铜山岩体SHRIMP锆石U-Pb年代学与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
查看
]
张智宇
、
杜杨松
、
张静
、
庞振山
铜山岩体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沿江岩浆岩主带中的含矿岩体之一,其形成年龄及岩石成因尚缺乏研究。该岩体主要由石英闪长玢岩、石英二长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组成,与铜矿化关系密切。SHRIMP锆石的U-Pb测年结果显示,石英二长斑岩的形成年龄为145.1±1.2 Ma,侵位于晚侏罗世的燕山运动中期。岩石的化学成分均显示富硅(SiO2= 60.23%~66.23%)、富碱(K2O + Na2O = 4.97%~8.72%),低钙(CaO = 2.61%~5.66%)、低镁(MgO=1.21%~2.92%)的特征;稀土总量均较低(ΣREE < 200μg/g),轻重稀土分异显著[LREE/HREE >12,(La/Yb)N> 10],具有弱的正铕异常。岩石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表明:岩石为壳幔混源型,是富集岩石圈地幔经不同程度批式部分熔融形成的玄武质岩浆与下地壳物质同熔后,由混染岩浆上升侵位形成的;产生于板块碰撞后隆起到造山晚期的构造背景。此结果有助于为研究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的区域成岩成矿作用提供重要的地球化学依据。
阿尔金红柳沟北南华纪火山岩地质特征及锆石U-PbSHRIMP定年
[
查看
]
赵恒乐
、
曹福根
、
李佳
、
任燕
、
施文翔
、
郭利
研究区位于阿尔金山北缘,在前人所划蓟县系塔昔达坂群斯米尔布拉克组中解体出一套南华系火山岩,该套火山岩出露在阿尔金红柳沟北,在西部以枕状玄武岩夹紫红色硅质为主的大洋火山岩组合为主,东部则为玄武岩、枕状玄武岩、球颗玄武岩与英安岩、流纹岩及酸性火山灰凝灰岩构成的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其中玄武岩的主量、稀土、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其为裂谷-大洋玄武岩,锆石U-Pb SHRIMP定年为775Ma±14Ma,为南华纪早期,结合区域地质特征,我们认为红柳沟北一带火山岩为红柳沟-拉配泉大洋裂解初期的产物,说明阿尔金洋盆在南华纪已有一定的规模。
中国东南部余江基性岩体的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
查看
]
李瑞玲
、
李真真
中国东南部是我国重要的中生代花岗质岩石和钨锡多金属矿床集中发育的地区,该区基性侵入岩体或岩墙是研究岩石圈伸展的时限和机制的理想对象之一。研究以赣东北地区余江基性岩体为对象,利用SHRIMP锆石U-Pb法对该岩体进行精确的测年结果表明:余江基性岩体侵入白垩纪红色砂岩,岩性为橄榄辉绿辉长岩,主要由橄榄石、普通辉石、斜长石(An=31~60,为中拉长石)组成,锆石的形态和阴极发光特征暗示它们为深部地幔来源温度较高的条件下快速侵位的基性岩浆所形成的锆石,少量具有明显环带的锆石可能为捕获的锆石;对16个代表性锆石进行SHRIMP锆石U-Pb年龄的测试,各测点的U和Th质量分数较低,分别为77×10-6~934×10-6和67×10-6~923×10-6,Th/U比值为0.3~1.9,除了2个点为捕获锆石,其余14个锆石的SHRIMP年龄相对集中,为106 Ma±10 Ma ~86.0 Ma±1.8 Ma, 14个锆石的SHRIMP谐和年龄为91 Ma±3 Ma (MSWD=3.9),代表了余江基性岩体的侵位年龄,综合分析认为中国东南部晚白垩世整体处于岩石圈伸展构造背景。
«
1
2
...
63
64
65
66
(current)
67
68
69
...
88
89
»
© BJSHRIMP 2013 - bjshrimp.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