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 你好,请
  • 登录
  • logotext
    东昆仑中部缝合带清水泉麻粒岩锆石SHRIMPU-Pb年代学研究 [查看] 李怀坤陆松年相振群周红英郭虎宋彪郑健康顾瑛
    大别山北淮阳构造带柳林辉长岩-新元古代晚期裂解事件的记录 [查看] 陈玲马昌前佘振兵张金阳周红升王琳燕
    大别超高压变质带的进变质、超高压和退变质时代的准确限定:以双河大理岩中榴辉岩锆石SHRIMPU-Pb定年为例 [查看] 刘福来薛怀民许志琴梁风华AxelGerdes
    在大别超高压变质带的双河地区存在一种特殊类型的榴辉岩,该类榴辉岩主要以似层状、条带状以及不规则透镜体赋存于大理岩中。矿物组成主要为石榴石、绿辉石以及少量的金红石、白云石、菱镁矿等。沿石榴石和绿辉石边缘常退变为角闪石+斜长石等,有的岩石完全退变为斜长角闪岩。激光拉曼和阴极发光综合分析表明,该类榴辉岩中的锆石可划分为两种类型:继承性碎屑锆石和变质锆石。继承性碎屑锆石十分少见,阴极发光图像具有明显的双层结构,即强发光的核和弱发光的边,核部和边部的包体矿物分别为Pl+Ap和Qtz+Pl。SHRIMP U-Pb定年结果表明,继承性碎屑锆石和核部记录的207Pb/206Pb年龄为2701±15Ma,Th/U比值明显偏高为1.05,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显示重稀土明显富集,具有典型岩浆结晶锆石的特点;边部记录的207Pb/206Pb年龄为1801±12Ma~1735±22Ma,Th/U比值则明显偏低,为0.19~0.22之间,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显示重稀土相对平坦,具有典型变质锆石的特点。上述特征表明该类继承性碎屑锆石可能来源于太古代的基底,并经历了早元古代变质热事件的改造。新生的变质锆石无论是矿物包体还是阴极发光图象均与继承性碎屑锆石存在明显差异。有的变质增生拾石具有弱发光的核(阴极发光图象呈灰色)和强发光的边(阴极发光图象呈白色)。核部包体矿物组合为Qtz+Grt+Omp+Phe+Dol+Ap,具有典型石英榴辉岩相矿物组合特征,而边部则保存含柯石英的超高压包体矿物组合Coe+Grt+Omp+Mgs+Arg+Ap,表明该类锆石的核部和边部分别形成于俯冲进变质阶段和超高压变质阶段。另一部分变质增生锆石具有强发光的核(阴极发光图象呈白色)和弱发光的边(阴极发光图象呈黑色)。核部保存的标志性超高压包体矿物组合为Coe+Grt+Omp+Mgs+Arg+Ap,边部则保存Qtz+Cal等退变质矿物组合,有的则缺乏矿物包体,表明该类锆石自超高压变质阶段开始生长,并经历了后期退变质作用的改造。从不同微区矿物包体组合的性质及其转变特征可以明显看出,自石英榴辉岩相进变质阶段到超高压峰期变质阶段存在下列转变反应:Qtz→Coe和Dol→Mgs+Arg;而自超高压峰期变质阶段到后期退变质阶段则存在下列退变反应:Coe→Qtz和Arg→Cal。SHRIMP U-Pb定年结果表明,含石英榴辉岩相矿物包体的锆石微区记录的206Pb/238U年龄为249~241Ma,加权平均值为244±4Ma,代表了深俯冲石英榴辉岩相进变质阶段的变质年龄;含柯石英等超高压矿物包体的锆石微区记录的206Pb/238U年龄为239~231Ma,加权平均值为234±3Ma,代表超高压阶段的峰期变质年龄;而含石英和方解石的退变边记录的206Pb/238U年龄为219~211Ma,加权平均值为216±6Ma,应代表后期折返阶段的角闪岩相退变质年龄。上述两类变质增生锆石微区的Th/U比值和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十分相似,Th/U比值变化于0.02~0.18之间,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显示重稀土相对平坦,稀土元素总量明显低于继承性碎屑锆石,具有典型变质锆石的特点。根据锆石微区矿物包体的化学成分,采用Grt-Omp和Grt-Omp-Phe温压计,结合前人的变质反应实验资料的综合分析,确定榴辉岩的原岩在深俯冲过程的石英榴辉岩相进变质阶段的变质温压条件为T=588~668℃,P=1.7~1.8GPa;超高压峰期阶段的温压条件为T=784~849℃,P>5.5GPa;而构造折返过程中角闪岩相退变质阶段的温压条件为T=550~720℃,P=0.8~1.4GPa。由此可见,大别超高压变质岩的原岩——元古代(部分可能是太古代)的陆壳物质在早三叠纪发生俯冲至55~60km深处,并经历了石英榴辉岩相变质作用。随后这些变质岩石继续深俯冲至165~175km的地慢深处,于中三叠纪发生了超高压变质作用,石英榴辉岩相矿物组合转变为超高压榴辉岩相矿物组合。最后这些超高压变质岩石发生构造折返,至晚三叠纪抬升到约30km的中下地壳深度,并经历了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的改造,超高压榴辉岩相矿物组合退变为角闪岩相矿物组合。由此推断,大别超高压变质带俯冲和折返速率分别为11~12km Myr-1和7.5~8.1km Myr-1。该项成果不仅确定了大别超高压变质地体的石英榴辉岩相进变质一超高压榴辉岩相峰期变质一角闪岩相退变质的年代谱系,而且对于重塑大别超高压变质地体的快速俯冲一折返的动力学模式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
    川南德昌地区茨达碱性岩锆石SHRIMPU-Pb定年 [查看] 林清茶夏斌张玉泉
    柴达木地块南缘昆北单元变质新元古代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 [查看] 陈能松李晓彦王新宇陈强王勤燕万渝生
    藏西措勤含铜双峰岩系的发现及其意义 [查看] 曲晓明辛洪波徐文艺杨竹森李振清
    青藏高原中-西部措勤县城东南(约100km)的日阿铜矿区发育两种矿化类型,一种是与二长花岗岩岩株有关的夕卡岩型铜矿床,另一种是与辉绿玢岩脉有关的细脉浸染型(斑岩型)铜矿化。锆石SHRIMP U-Pb定年发现二者为一套双峰含铜岩系,酸性端元二长花岗斑岩年龄为90.1±1.5Ma,MSWD=1.24;基性端元辉绿玢岩年龄为87.2±1.6Ma,MSWD=0.84,形成于中-晚白垩世。岩石化学分析表明这些含铜双峰岩石富K2O,属钾玄岩和高钾钙碱性岩。基性端元SiO2在49.56%-54.9%之间,戴里间隔为12.31%。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显示岩石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富集大离子不相容元素Rb、K、Sr、Pb,具有岛弧岩浆作用特征。K的富集和Ba的相对亏损说明岩石形成于碰撞后伸展阶段。在碰撞后伸展环境中,富集的大陆岩石圈地幔发生部分熔融形成了具OIB特征的铁镁质岩浆。这些基性岩浆底侵与地壳岩石相互作用形成了措勤含铜双峰岩系。这个岩系产于拉萨地块内部,形成于碰撞后伸展环境,与以前人们提出的新特提斯洋壳在白垩纪沿雅鲁藏布缝合带位置向拉萨地块之下低角度俯冲的构造模式不符。特别是联系到最近在阿索(Asa)盆地中发现的早白垩世弧后双峰火山岩,笔者认为措勤双峰含铜岩系应该与中特提斯洋壳沿班公-怒江缝合带位置向南拉萨地体之下的俯冲有关,或者中特提斯洋壳有很多条俯冲带,它们有的向南俯冲,有的向北俯冲。
    藏西班公湖斑岩铜矿带的形成时代与成矿构造环境 [查看] 曲晓明辛洪波
    藏南罗布莎蛇绿岩辉绿岩中锆石SHRIMP测年 [查看] 钟立峰夏斌周国庆张玉泉王冉韦栋梁杨之青
    藏北若拉岗日结合带中的浅变质地层及其锆石SHRIMPU-Pb年龄测定 [查看] 杨子江李咸阳
    北祁连洋早古生代双向俯冲的花岗岩证据 [查看] 吴才来姚尚志杨经绥曾令森陈松永李海兵戚学祥
    © BJSHRIMP 2013 - bjshrimp.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