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 你好,请
  • 登录
  • logotext
    哀牢山-金沙江岩带透辉石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地质意义-以玉召块、马头湾和十里村岩体为例 [查看] 夏斌林清茶张玉泉
    哀牢山-金沙江碱性岩带南段云南金平八一村钾质碱性花岗岩锆石SHRIMPU-Pb年 [查看] 林清茶夏斌张玉泉王彦斌
    中天山早泥盆世陆弧_来自花岗质糜棱岩地球化学及SHRIMP U-Pb定年的证据 [查看] 杨天南李锦轶孙桂华王彦斌
    再论东天山白山铼钼矿区成岩成矿时代 [查看] 李华芹陈富文李锦铁屈文俊王登红吴华邓刚梅玉萍
    云南中甸地区雪鸡坪同碰撞石英闪长玢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及其意义 [查看] 林清茶夏斌张玉泉
    豫西雷门沟斑岩钼矿SHRIMP锆石U-Pb和辉钼矿Re-Os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查看] 李永峰毛景文刘敦一王彦斌王志良王义天李晓峰张作衡郭保健
    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早期碰撞过程与动力学模型-来自西藏冈底斯新生代火成岩证据 [查看] 侯增谦莫宣学高永丰杨志明董国臣丁林
    为了揭示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及其隆升历史,本文主要立足于西藏冈底斯带新生代岩浆岩,研究了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早期阶段的关键岩石记录、详细碰撞过程和深部动力机制。西藏新生代火山2岩浆活动贯穿于主碰撞造山过程的始终,形成规模巨大的冈底斯火成岩浆岩带,其中,火山活动形成著名的林子宗第三纪火山岩系(64~43Ma),岩浆作用则形成3个时间连续、但组合不同的岩浆序列,即:①壳源花岗岩组合(65~50Ma)、②正εNd花岗岩-辉长岩组合(52~47Ma)和③幔源玄武质次火山岩2辉绿岩组合(53~42Ma)。林子宗第三纪火山岩系形成于印度-亚洲大陆对接碰撞之后(~65Ma),不整合覆盖于中生代褶皱构造层之上,中下部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火山岩显示岛弧ö陆缘弧地球化学特征,主要来自于洋壳板片流体交代的地幔楔形区,上部钾玄岩系火山岩则更多地显示壳源特征。壳源花岗岩主要侵位于冈底斯东段腾冲地区,成因类型为白云母过铝花岗岩和富钾钙碱性花岗岩,其高(87Sr/86Sr)i(>0.710)和低εNd(<-7)同位素组成反映其源于碰撞加厚的砂泥质地壳的深熔作用。正εNd值(+2~+5)花岗岩和辉长岩沿冈底斯带成对侵位,花岗岩具有埃达克岩与弧花岗岩过渡特征,其形成有较多的幔源物质贡献;辉长岩正εNd值特征(+215~+710)、REE平坦型或弱富集型以及亏损大部分不相容元素(Nb,P,Ti,U,Th,LREE)特征,反映软流圈地幔对岩浆形成产生重要贡献。幔源玄武质次火山岩主要为钙碱性岩系,REE平坦型,低(87Sr/86Sr)i(<0.7060)、高εNd(高达+4.3),同位素组成接近于MORB,证明其来源于亏损的软流圈地幔。根据这些构造-岩浆事件的时空分布、岩石组合特征、岩石地球化学以及岩浆演变序列,提出了一个青藏高原大陆碰撞的四阶段演化模式。这个模式强调了①70~60Ma, 新特提斯洋板片回转, 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发生碰撞(≥65Ma), 并导致加厚地壳深熔; ②60~54Ma,印度大陆板片向北陡深俯冲, 下地壳缩短加厚,地壳深熔作用持续;③53~41Ma,新特提斯洋板片发生断离,并向下拆沉。软流圈物质透过板片断离窗上涌,诱发地幔楔、上覆加厚的镁铁质下地壳熔融;④陡深俯冲的印度大陆板片因特提斯洋板片断离而发生折返,开始低角度俯冲(<40Ma),导致高原内部的陆内俯冲、走滑剪切与地壳缩短,造成冈底斯岩浆间断(40~26Ma)和拉萨地体初始抬升。因此,在青藏高原碰撞造山过程中,主碰撞期造山(65~41Ma)的动力机制主要是印度大陆板片的陡角度俯冲和特提斯洋板片断离,晚碰撞期造山(40~26Ma)的动力机制主要为印度大陆板片的低角度俯冲。
    依连哈比尔尕山石炭纪侵入岩锆石SHRIMP U-Pb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查看] 朱志新王克卓徐达苏延龙吴玉门
    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火山岩年代学研究 [查看] 余明刚邢光福沈加林陈荣周宇章隗合明陶奎元
    新疆伊犁地块南缘志留纪和泥盆纪花岗质侵入体锆石SHRIMP定年及其形成时构造背景的初步探讨 [查看] 朱志新王克卓郑玉洁孙桂华张超李亚萍
    © BJSHRIMP 2013 - bjshrimp.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