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请
登录
首页
平台概况
新闻中心
中心新闻
行业新闻
媒体关注
平台资源
资源列表
平台服务
机时安排 A
机时安排 B
投诉建议
服务成效
服务成效
服务案例
下载中心
中心发布
调试工具
运行环境
关于
联系我们
发展历程
BJSHRIMP
平台组建背景
搜索
返回
河南三门峡市曲里石英闪长斑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
查看
]
杨德彬
、
许文良
、
王冬艳
、
王清海
、
裴福萍
河南省三门峡市曲里石英闪长斑岩中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显示其具有两种类型,即具有微细振荡环带的自形锆石和具有继承核与生长边的浑圆状锆石。具有微细振荡环带岩浆锆石的SHRIMP U-Pb年龄(117.7±1.6Ma)显示该石英闪长斑岩体的形成时间为早白垩世;浑圆状锆石核部SHRIMP U-Pb谐和年龄为620Ma和219Ma,这表明该石英闪长斑岩的母岩浆可能起源于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改造的华南地块基底物质的部分熔融。
河南登封石牌河“变闪长岩体”的锆石SHRIMP年代学研究
[
查看
]
王泽九
、
沈其韩
、
万渝生
河南登封石牌河“变闪长岩”包括闪长岩至英云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两种岩类,它们是同一岩浆系列分异结果的产物。其结晶时代以往曾用锆石U-Pb等时线测得为2520±17Ma,这次采用SHRIMP法重测, 获得锆石U-Pb年龄为2493±7Ma,比以前稍小,年龄更为精确。这次所测锆石均具有岩浆环带,锆石Th/U比为0.76~ 1.27,平均为1.03,具岩浆锆石特征,中心和边部测年结果一致,说明未受到明显的变质作用影响,故此年龄为岩浆的结晶/侵位年龄。根据野外地质、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等特征,这一岩体与山东鲁西泰山和徂徕山等地同类岩石十分相似,可以对比,其时代都属于新太古代晚期。目前已有较多资料,说明新太古代末,有广泛的闪长质-花岗质的岩浆活动和区域变质作用,并与构造活动密切联系,应代表早前寒武纪的一次重大的地质事件。
河北平山深熔伟晶岩锆石成因及SHRIMP U-Pb年龄
[
查看
]
李基宏
、
杨崇辉
、
杜利林
深熔伟晶岩中的锆石具有典型的岩浆锆石的形态和结构,但却具有较低的Th/U比值,是非常特殊的,研究表明其为深熔作用所形成。进而说明并不是所有的具有自形柱状和密集振荡环带/ 韵律的锆石都是严格意义上的岩浆锆石。两样品锆石的SHRIMP U-Pb年龄表明伟晶岩的结晶年龄在1.87~1.89Ga之间,大致代表了母岩深熔的时间,其核部残留的锆石年龄在2.5Ga左右。伟晶岩形成于张性环境的浅部层次,表明陆-陆碰撞的时代可能早于1.9Ga。
桂东南地区大容山-十万大山花岗岩带SHRIMP锆石U-Pb定年
[
查看
]
邓希光
、
陈志刚
、
李献华
、
刘敦一
桂东南地区大容山—十万大山花岗岩以含过铝质矿物为特征,是华南地区显生宙典型的S型花岗岩岩带。虽然前人对该岩带的侵入年代进行了许多研究工作,认为其为海西—印支期产物,但由于以往测年方法和技术的一些局限性,对于华南是否存在海西期花岗岩一直存在不同意见。本文对大容山、旧州岩体和台马岩体进行了高精度锆石SHRIMP定年,3个岩体的形成年龄分别为233±5Ma、230±4Ma和236±4Ma,说明该花岗岩岩带形成于印支期,是由推覆构造引起地壳增厚、地壳重熔形成的。
根据碎屑锆石SHRIMP U-Pb测年恢复早侏罗世大别造山带源区特征
[
查看
]
李任伟
、
万渝生
、
陈振宇
、
周剑雄
、
许荣华
、
李忠
、
江茂生
合肥盆地最古老的中生代地层防虎山组下部地层中碎屑锆石SHRIMP U-Pb年龄范围从200Ma至大约2500Ma。它反映了可能为早侏罗世时期的大别造山带源区的复杂性。此时期大别造山带物质组成主要包括:三叠纪的高压一超高压变质岩,碎屑锆石年龄234-200Ma可能相当于代表中一朝克拉通南缘的秦岭群和二郎坪群的部分岩石,碎屑锆石年龄481-378Ma;原来属扬子克拉通新元古代的岩石,碎屑锆石年龄799-721Ma;以及原来可能属扬子克拉通、大约相当于碎屑锆石年龄2000Ma和2500Ma的古老变质基底物质。
冈底斯铜矿带冲江含矿斑岩的岩石化学及锆石SHRIMP年龄特征
[
查看
]
林武
、
梁华英
、
张玉泉
、
谢应雯
青藏高原南部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冲江含矿斑岩早期为闪长岩,主期为花岗闪长斑岩及石英二长斑岩,晚期为花岗斑岩。岩石化学特征表现为早期和主期岩体主要为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晚期岩体介于高钾钙碱和钾玄质岩石系列之间。含矿斑岩锆石SHRIMP年龄为(12.9±0.3)Ma,此年龄及前人的年龄资料表明冲江含矿斑岩体是多阶段作用形成的,第一阶段为14-15.6Ma,第二阶段为12-13.8Ma。现有冈底斯铜矿带年龄资料表明,冈底斯斑岩铜矿带成岩成矿时代在12-18Ma之间,岩浆活动时限约6Ma。
泛非-早古生代造山事件与原始喜马拉雅的形成
[
查看
]
许志琴
、
杨经绥
、
梁凤华
、
刘福来
、
曾令森
、
戚学祥
、
陈松永
、
刘敦一
喜马拉雅地体是55±10Ma以来印度陆块与欧亚大陆碰撞而形成的增生地体,位于其中的高喜马拉雅与特提斯-喜马拉雅单元的变质基底主要由富铝变沉积岩和花岗质片麻岩组成。对两类岩石中的锆石进行了SHRIMP U-Pb年龄测定。结果表明,这些锆石除记录了12-20Ma的构造事件以外,还保存了四组年龄:2404-1676Ma,975-614Ma,599-500Ma和496-429Ma,这说明曾位于南半球的印度陆块的早-中元古代变质基底经历过罗迪尼亚超大陆形成于裂解(1000-600Ma)、泛非造山(600-500Ma)及早古生代(500-400Ma)造山事件。这些造山作用导致在泛非-早古生代时期形成原始喜马拉雅山。变质岩石学、地质年代学及野外观测结果不仅揭示了印度陆块早-中元古代变质基底的再活化过程,而且进一步证明现在的喜马拉雅山是泛非和早古生代时期形成的原始喜马拉雅山再造山的结果。
东天山三岔口铜矿区矿化岩体SHRIMP U-Pb年代学及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
查看
]
李华芹
、
陈富文
、
路远发
、
杨红梅
、
郭敬
、
梅玉萍
锆石SHRIMPU-Pb年代学及全岩和含矿石英脉锶同位素组成研究表明,东天山三岔口铜矿区矿化斜长花岗斑岩的岩浆侵位年龄为278±4Ma(95%可信度),即成岩成矿时代为早中二叠世;矿化斜长花岗斑岩、英云闪长(玢)岩及含矿石英脉的(87Sr/86Sr)i 在测定误差内一致,介于0.70370~ 0.70437之间,而计算得到的εSr(t) 值变化于- 8.5~ +2.7之间。锶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成矿岩体为典型的I型花岗岩,可能是幔源火山岩或上地幔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
大别造山带惠兰山镁铁质麻粒岩精确锆石U-Pb(SHRIMP)和Ar-Ar年龄-罗田穹窿早白垩纪快速抬升的证据
[
查看
]
侯振辉
、
李曙光
、
陈能松
、
郑永飞
、
李秋立
、
柳小明
惠兰山位于北大别罗田穹窿的核部,出露有镁铁质麻粒岩。本文对其进行锆石SHRIMP U-Pb和角闪石Ar-Ar年代学以及锆石微区微量元素研究,以准确测定该麻粒岩麻粒岩相变质时代及角闪岩相退变质时代,并探讨了该麻粒岩的成因及构造意义。
大别山中生代中酸性岩浆岩锆石U-Pb定年、元素和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
查看
]
赵子福
、
郑永飞
、
魏春生
、
吴元保
对大别山中生代主薄源,天柱山和团岭中酸性岩浆岩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以及全岩和单矿物的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富钾的中酸性侵入岩表现出明显的轻稀土富集和高场强元素(Nb、P和Ti)负异常,与围岩片麻岩之间具有类似的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和初始Sr-Nd-Pb同位素组成。锆石U-Pb年龄指示了早白垩世(121-131Ma)的岩浆结晶年龄。通过CL照相和SHRIMP定年在某些锆石颗粒中发现了老的继承核,年龄分别为742-815Ma和222Ma。这些新元古代和三叠纪核年龄分别与大别-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火成岩原岩年龄和超高压变质年龄一致。尽管石英和锆石具有较小的δ18O值变化范围(石英:6.30‰-8.66‰,锆石:4.14‰-6.11‰),全岩和其他单矿物氧同位素比值变化较大(全岩:0.07‰-7.13‰,钾长石:0.55‰-7.40‰,斜长石:-4.88‰-6.96‰),大多数锆石具有与正常地幔锆石(5.3±0.3‰)一致的δ18O值。大多数样品的石英-锆石之间保存了氧同位素平衡分馏,而其他矿物(如,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和角闪石)与锆石之间则大多表现出明显的氧同位素不平衡分馏,指示它们受到了岩浆期后亚固相水-岩相互作用的扰动。元素和同位素特征表明,大别山中生代中性岩起源于加厚基性下地壳的脱水部分熔融,在岩浆侵位过程中伴随有结晶分异作用;而花岗岩则起源于与北大别TTG片麻岩具有相似化学组成的中性地壳部分熔融。因此,大别山中生代中酸性岩岩浆源区是三叠纪扬子陆块俯冲产生的加厚地壳,形成机制可能与早白垩世地幔超柱事件热扰动所引起的部分熔融有关。
«
1
2
...
32
33
34
35
(current)
36
37
38
...
88
89
»
© BJSHRIMP 2013 - bjshrimp.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