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14日,在两院院士大会即将结束之际,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率40多位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产工程学部院士来到中国地质科学院参观考察。这是中国工程院第十 一次院士大会学术交流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国家土地副总督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局长徐德明,党组成员、副部长张少农,总工程师钟自然一同参加。
徐绍史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词,他说,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研究的领域与国土资源工作有着密切联系,在各位院士的关心和支持下,国土资源特别是地质科技领域创新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上天、入地、下海、登极”全方位科技创新取得丰硕成果。
徐绍史说,为了增强能源和资源的保障能力,国土资源部酝酿、发起了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地质找矿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工作,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必须 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发挥地质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此外,矿产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保护、国土综合开发整治等国土资源开发利 用重要工作都需要科技进步的有力支撑。
徐绍史指出,对照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地质科技工作还存在一些急需加强的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科技进步对找矿突破引领支撑作用不够明显, 基础地学学科建设还不完善,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有待提高,地质找矿理论、技术、方法和装备创新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二是以页岩气、煤层气为代表的非常规能 源勘查力度不够,勘探开采技术尚需突破。三是矿产资源开发技术水平有待提高,资源利用总体粗放浪费,采矿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总体还比较低。四 是防治地质灾害、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广义环境地质工作需要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五是高端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国土资源事业发展的重要瓶 颈。地质科技创新和地质人才培养的任务非常繁重,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希望院士们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国土资源改革发展,共同推动国土资源科技进步和事业发 展,推动我国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科学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周济积极评价了国土资源部近年来为保护、合理使用土地、矿产、海洋等自然资源开展的工作,并对地科院在基础地质研究、科技引领找矿等领域取得的成果给予 了肯定。他表示,中国工程院愿意继续通过多种方式配合国土资源部以及各个单位共同努力,特别是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加强合作,共同努力解决资源环境等领域重大 科学问题,汲取多方智慧,以创新驱动发展,促进工程科技进步,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清洁、稳定、可靠的能源矿产资源保障,为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贡献 力量。
在 汇报会上,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书记王小烈介绍了地科院的基本情况。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兼矿产资源研究所所长王瑞江、矿产资源研究所毛景文研究员、王安建 研究员分别作了“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科技工作情况”、“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工作情况”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全球矿产资源战略 研究中心工作情况”的专题汇报。
汇报结束后,在徐绍史等人的陪同下,院士们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深部探测研究中心、北京离子探针中心,并听取了相关汇报。院士们对大陆科钻、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地应力监测以及远程共享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对地质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表示赞扬。院士们不时与地质科技人员交流,对地质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地质找矿、防灾减灾等方面提出许多建议。
在 大陆构造和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邱爱慈院士说:“这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原创性足够了。地质科学是一个综合性的科学领域,需要大量先进仪器参与其中。入 地比上天更难,最重要的科学家的思想和对科研工作的设计,在这个基础上钻探进行验证,再加深认识,这是科学进步的前提”。
在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彭苏萍院士说:“中国地质科学院是国内地质研究的顶级科研单位,我过去读博士的时候曾在这里做过实验,可以 说与地科院很有渊源。我觉得地科院的矿床学和钾盐研究是走在世界前列的。看了成矿作用过程与四维成矿模型,我感到非常震撼”。
在深部探测中心,张玉卓院士说:“我对这个深部专项特别感兴趣,它对进一步提高对地球的认识程度意义非常重大,他们的研究是综合性的多方位的,所有地学 界的人都会非常关注。国家拨了10多个亿,很必要。科学研究分基础性科研和应用性科研。大学如地大主要进行基础性科研,我认为,地科院主要应该进行应用性 科研,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瞄准国民经济主战场”。
彭苏萍院士说:“地应力测量一定要做到矿区去,我们煤矿的岩爆对矿井的破坏、对支护的影响很大,下一步再做地应力监测的时候,要想办法拓宽服务面”。
在北京离子探针中心,院士们对国内唯一一台高分辨率二次离子质谱仪十分感兴趣并赞赏了实验室的工作,苏万华院士说:“这个实验室的工作很出色,符合国家对重点实验室对开放性、前沿性、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等方面的要求”。
国土资源部相关司局、中国地调局相关部门,中国工程院机关均有代表出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