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本报国际版携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中国国家能源局研究咨询基地),特邀数位在国际能源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资深专家,一起盘点2015年影响深远的国际能源事件。
点评专家
(以下仅为点评顺序,排名不分先后):
许勤华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王 进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国际能源研究所所长
潘继平 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战略规划研究室主任
李新民 新华社经参能源研究院院长
高世宪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副所长
陈新华 北京国际能源专家俱乐部总裁
李俊峰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
陈卫东 中国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能源研究员
国际油价低位震荡并多次探底
事件:2015年国际油价在低位反复挣扎,多次探底。年初油价延续上年跌势,继续大幅下挫。布伦特和WTI期货价格分别于1月13日、3月17日创下 46.59美元/桶和43.46美元/桶的本轮油价调整最低点,随后油价呈波浪形震荡上扬走势,并于5月6日、6月10日先后创下2015年最高水平,分 别达到67.77美元/桶和61.43美元/桶。然而,2015年第二季度的反弹并未持续,下半年油价大幅回落,并低位震荡,至今未有企稳现象。12月4 日,欧佩克部长级会议仍然维持不减产决定。同月17日,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25个基点,结束了近7年来的零利率状态。受此影响,国际油 价再现暴跌,布伦特和WTI原油价格双双刷新近7年低点。
点评专家:许勤华
不同于1986年和2008年的前两 次下跌,这一轮油价下跌主要是由能源转型引发的,是在供需基本面起决定因素基础上的一次常规与非常规油气(页岩/致密油气)资源为抢夺市场份额的较量。常 规油气和非常规油气的生产总量大于消费量,加上经济依然疲软,特别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欲振乏力的世界经济预期下,下行压力被进一步放大。应该说, 北美非常规油气革命的成功,是这次油价下跌的主要始作俑者,揭示着新能源时代的到来。
欧盟能源联盟宣布正式启动
事件:2015年2月6日,欧洲能源联盟宣布正式启动。欧盟委员会主管能源的副主席马罗什·谢夫乔维奇在拉脱威亚首都里加召开的欧盟能源部长会议上说,欧 盟能源联盟的战略目标非常明确,就是降低欧盟对进口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在保障能源安全方面,谢夫乔维奇说,目前欧盟大部分能源来自俄罗斯,每天为进口能 源支付10亿欧元的费用。欧盟必须节约能源,这将决定欧盟的安全性和竞争力。来自28个欧盟国家的能源部长以及美国等国家的代表出席了当天的会议。同月 25日,欧盟能源联盟正式公布总体架构,确立五大原则: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建立完全一体化、具有竞争力的内部能源市场;降低能源需求,提高能源效率;加强 利用再生资源;加强研究、创新以发展绿色技术。
点评专家:王 进
欧盟能源联盟启动,具有重要的标志意义。虽然欧 洲国家都有不同的目标和诉求,面临的问题不尽相同,但在能源供应安全、市场一体化、提高能源效率、利用再生资源等方面具有共同的利益。在欧洲能源市场,有 理由期望联盟发挥积极作用,对国际能源市场产生深远影响。这对我国能源市场改革及亚洲能源发展也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国际社会有望解除对伊朗制裁
事件:2015年,伊朗核问题谈判进入冲刺阶段。4月2日,伊朗和国际六方(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和中国)就伊朗核问题达成框架性解决方案。 7月14日,各方终于达成了历史性的全面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协议,就解决延续了12年的伊朗核问题达成了政治共识。据欧佩克数据,截至2013年末,伊朗探 明原油储量为1578亿桶,在欧佩克中仅次于委内瑞拉和沙特,排名第三。一旦协议达成,西方国家针对伊朗的经济制裁全部或逐步解除,作为原油供应和出口大 国的伊朗将会给本已承压的全球供应市场带来新的冲击。
点评专家:潘继平
长期以来,由于受美国等西方国家制裁,伊 朗巨大的油气产能游离于国际能源市场之外。西方对伊制裁的逐步取消,给伊朗重返国际油气市场创造了条件,对世界油气勘探开发和市场供需形势产生新的巨大影 响。对于不断下跌的国际油价而言,可能不是好消息,已经并将进一步促进油价下行,但这种影响更多来自市场心理预期。
然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伊朗巨大油气潜力和产能的释放需要一个过程,要真正完全消除长期封锁和制裁产生的影响,仍充满了诸多不确定性:一是中东局势动荡和 地缘政治的冲突依然深刻影响着伊朗油气发展和投资;二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伊朗制裁的取消可能是一个逐步的过程,不会很快全部取消;三是伊朗油气行业长期缺 乏投资,相关建设严重不足,要恢复产能,发挥潜力,需要巨额资金。
首届二十国集团能源部长会议召开
事 件:2015年10月2日,首届二十国集团(G20)能源部长会议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这次峰会重点关注能源获取、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和能源投资等 问题,各国能源部长强调“包容性”合作,以在布里斯班峰会上达成的二十国集团能源原则(G20 Energy Principles)为基础,携手应对未来的能源挑战。会议公报强调,对可持续能源安全问题高度关注并通过“G20能源可及性行动计划”,同意“G20 可再生能源利用自愿行动选项”,并强调进行可再生能源的创新、技术与知识共享,认识创新能源技术特别是清洁能源技术的重要性。
点评专家:李新民
作为本属布雷顿森林体系框架下,一种旨在推动国际金融贸易合作的对话机制,二十国集团首次召开能源部长会议,对全球能源业意义重大。一方面,从产业方向 上讲,按照“包容性”合作战略,G20为携手应对能源挑战,明确将推动从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变——无论解决撒哈拉以南贫困地区的能源获取,还是提高 全球其他地区的能源效率,都将依靠可再生能源。另一方面,从创新和投资上讲,作为GDP占全球经济90%、贸易额占全球80%的最主要经济体,G20承诺 加大能源基建特别是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力度——到2030年,G20将拥有75%的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潜力。G20对可再生能源的关注和支持,对全球能 源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改善都将产生积极而重大的影响。
国际能源变革论坛聚焦能源转型
事 件:2015年11月6日,由中国国家能源局、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国际可再生能源署联合主办的“2015国际能源变革论坛”在江苏苏州召开。来自全球多个国 家的能源部长、全球大型能源企业、国际组织以及研究机构代表共800余人参加了这次论坛。其间,与会嘉宾围绕“全球能源转型与中国能源变革”这一主题,通 过主旨发言、部长论坛、企业家论坛、闭门对话以及分论坛等形式,共同探讨能源转型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点评专家:高世宪
“2015国际能源变革论坛”共同探讨了未来全球能源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分享清洁能源环保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优异实践,并发表了国际能源转型领域的 首个共同宣言——“苏州宣言”。这意味着,各方在加快推进全球能源转型紧迫性、政府在推动能源转型中的作用、能源转型的重点等方面取得了共识。在此基础 上,各方还就加快推动各国电力转型发展、探索能源互联网发展、开展能源变革综合示范区建设和交流、加强与会各方的交流和合作等方面提出倡议。
可以说,这次论坛不仅深入探讨了我国能源革命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形成我国全球化的能源战略思路,而且也促进了各国政府在全球能源变革领域凝聚共识,助力全球能源体系变革与结构调整。
中国成为国际能源署(IEA)联盟国
事件:2015年11月18日,在国际能源署(以下简称IEA)2015年部长级会议上,中国成为国际能源署联盟国。IEA成立于1974年,最初是西 方发达国家为了协调应对重大石油供应中断危机成立的政府间组织。加入IEA成员国需要满足几个条件,严格意义上中国并不具备加入的条件。所以,中国也只是 成为联盟国而非成员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加入”。随着世界经济和能源格局的变化,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IEA正经历 着从西方发达国家转向更广泛的新兴市场,从主做油气转向重视可再生能源,从过去的传统油气行业转向液化天然气、非常规油气等方面的变化。因此,中国需要 IEA,但IEA更需要中国。
点评专家:陈新华
与国际能源署(IEA)成立之初的时代相比,全球能源市场发生了 翻天覆地的变化,IEA成员国在全球石油消费的比重由1974年的72%下降到2014年的49%。同一时期,中国从一个石油出口国变成了全球最大的石油 进口国,在全球石油消费的比重从2%上升到12%,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也从5%上升到23%。
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意识到,要 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开展全方位国际能源合作,才能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而IEA也很早就认识到,只有和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非成员国进 行有效合作,才能履行其创立者所赋予的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环境、促进能源市场高效运行的使命。
尽管近几任IEA署长都寻求通过有效的 方式加强与中国的合作,但受困于条约规定的成员国条件,IEA与中国的关系还是停留在1996年签署的“关于在能源领域开展合作的政策谅解备忘录”及其多 个修订版所框定的非成员国合作关系上。因此,在目前中国仍不具备加入IEA条件的前提下,二者签署联盟协议可看作一个里程碑,进一步提升了20年来的合作 关系,使合作内容进一步深化,合作方式进一步扩大。
巴黎气候会议经过艰苦谈判终签“协定”
事件:2015年11 月30日至12月11日在巴黎北郊的布尔歇展览中心,举办了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会议期间,各国谈判代表密集磋商、协调立场,各谈判集团之间抓住 最后机会加紧博弈;来自全世界的环保组织、企业和民间代表则在场外开展多种多样的宣传活动。由于各方在诸多关键问题上迟迟无法达成一致,12月12日,大 会被迫进入了“加时赛”。
历经13天马拉松式的艰苦谈判之后,巴黎当地时间12日晚7时26分,随着法国外交部长、巴黎气候变化大会 主席法比尤斯的一锤定音,来自195个国家的代表终于就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通过了《巴黎协定》。协定在总体目标、责任区分、资金技术等多个核心问题上取得进 展,被认为是气候谈判过程中历史性的转折点。
这一协议也成为历史上首个关于气候变化的全球性协定,明确了2020年到2030年全球气候治理机制,推动全球向清洁能源未来转型的进程。
点评专家:李俊峰
《巴黎协定》签署,意味着人类在低碳发展上达成共识。《巴黎协定》提出了“本世纪末努力将全球的温升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且为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而 努力”。为了达到这一雄心勃勃的目标,全球即将开展一场人类历史上首次参与广泛的自我约束计划和行动,并为这一计划提供了三个里程碑式的阶段性目标:一是 全球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峰;二是在本世纪下半叶人类实现人为活动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排放与大自然吸收相平衡;三是在本世纪末实现非化石能源或可再生能源 替代化石能源。可以说,《巴黎协定》是基于科学家判断的政治家决策,需要企业家的力量和全社会的行动,但它必将会成为人类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里程碑式的事 件。
美国正式解除长达40年原油出口禁令
事件:2015年12月18日美国解除了长达40年的原油出口禁令。当 天,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美国国会通过的2016财年综合拨款及税收优惠法案,该法案包括解除原油出口禁令的条款。上世纪70年代初,受石油危机冲击,为 保障美国国内石油供应安全,1975年美国出台了《能源政策和节能法》,严格限制本国原油出口。近年来,在页岩革命的推动下,美国原油产量大幅增加,美国 国内要求解禁原油出口的呼声不断高涨。但目前受全球原油市场供过于求、油价低迷影响,美国解禁原油出口短期内对国际及中国市场影响均不大。
点评专家:陈卫东
在过去的40年里,美国原油出口政策经历了重大变革:1965年,美国石油替代煤炭成为第一大能源燃料,之后8年,石油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从37%上升 到了45%的历史高位;随后发生了第一次石油危机,欧佩克国家发动了对美国欧洲等西方国家的石油禁运,石油价格由1971年3美元/桶攀升到了13美元 /桶,1975年美国即宣布了原油禁止出口的禁令。2014年7月起,石油价格暴跌,欧佩克放弃了原油限额政策,放开生产,美国本土非常规油气革命使得美 国本土石油产量重回千万桶/日的历史高峰。
从最早的开放到1975年的禁止出口再到2015年的开放,这折射出全球能源转型已经进入 全新的历史阶段——世界原油供大于需,同时也是美国能源转型内在、自然和必然的多方利益博弈之结果。此时美国主动改变政策,首先考虑的是美国的利益,是本 土石油生产商的利益,短期内对世界原油市场冲击不会太大,但会使美国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国家博弈中占据有利的地位。石油政策的重大改变说明美国对石油价值的 判断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