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江南造山带区域地质志编制项目组在北京举行了阶段成果交流会上,项目负责人刘燕学对项目进展进行了系统汇报。地科院地质所副所长卢民杰、所长助理计文化、区域地质与编图研究室主任丁孝忠、耿树方研究员等参加了会议。肖庆辉研究员、潘桂棠研究员及项目组成员分别在会上作重要学术报告,并开展热烈讨论。
“江南造山带区域地质志编制”是地质调查计划项目“全国地质构造区划综合研究与区域地质调查综合集成”下属的工作项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牵头,联合地调局南京地质中心、武汉地质中心共同承担。项目自2014年实施以来,取得一批重要阶段性成果。
一是获得一批关键地层层位的地质年龄。包括江西樟树墩蛇绿岩、浙江江山骆家门组和章村组、安徽伏川蛇绿岩、广西黄金剖面等地区。在江西首次取得了樟树墩辉长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061±44Ma,代表了洋盆扩张的年龄;结合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结果认为赣东北蛇绿岩形成于(洋内)弧后盆地环境,可能是弧后盆地晚期阶段由洋壳俯冲板片回返作用引起地幔部分熔融而成;同时在该区发现了青白口纪晚期的高镁安山岩,年龄为794.8±6.0Ma,推测形成于洋内弧环境,可能反映赣东北蛇绿岩带所代表的洋盆直到晚青白口纪仍未关闭。在皖南,对伏川蛇绿岩中辉长岩进行了年代学研究,获得锆石U-Pb年龄为831±5Ma,代表了皖南蛇绿岩的形成年龄。为系统研究江南造山带的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证据。
二是建立了江南造山带前泥盆纪地层对比格架和前寒武纪事件地层对比格架。将区域上原划归为中元古代的一套浅变质地层(包括双桥山岩群、溪口岩群、双溪坞群、平水群、万年岩群等)确认为属新元古代,主要形成于青白口纪-南华纪早期;河上镇群骆家门组、虹赤村组、上墅组和浙皖交界附近的周家村组、井潭组主要形成于南华纪;西村岩组、田里片岩、铁砂街岩组形成于中元古代晚期;原定于古元古代的星子岩群形成于新元古代。
三是通过对以往地质资料及最新科研成果的综合分析,对研究区主要地质单元就行了系统总结,对江南造山带和华南洋的发展演化特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