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 你好,请
  • 登录
  • logotext

    中国地质科学院举行尼泊尔Ms 8.1级 强烈地震学术报告会

    编辑 : 中心
    2015-04-30

           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北纬28.2度,东经84.7度)发生Ms8.1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尼泊尔方面受灾严重。受此波及,西藏日喀则市吉隆县、聂拉木县等地震感强烈,有部分房屋倒塌,受伤和受灾人员不断上升。4月29日,我院举办了尼泊尔8.1(Ms)级大地震学术报告会,交流探讨此次地震的有关科学问题。

      会议由吴珍汉副院长主持,王小烈书记作了简短讲话。他指出,举行尼泊尔8.1级大地震学术报告会,一是纪念在历次地震灾害中遇难的同胞们和国际友人,并向此次地震中受难的同胞表示慰问;二是交流探讨大地震发生的构造背景、机理及对周边的影响。他强调,科学家要有造福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地学研究工作要为国家减灾防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发挥出科技造福人类的作用,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地质所研究员李海兵作了题为“2015尼泊尔8.1级大地震发震构造及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的报告,介绍了地震基本信息、构造背景及历史地震、同震破裂带的存在与否、发震构造及破裂机制、地震对周边地区影响及未来地震趋势等内容,初步研究认为,此次地震是印度板块向北低倾角逆冲形成的,破裂向东扩展,应力向东迁移,可能不出现同震地表破裂带。地质力学所彭华研究员的团队代表介绍了尼泊尔8.1级地震前后,我国地应力台站实时监测情况,监测数据显示地应力在大地震整点时明显降低,水位在地震后也有降低,但比地应力降低时间滞后很多.吴珍汉研究员报告题目是“尼泊尔8.1级强地震形成机理及灾害效应”,介绍了地壳深部构造与地震关系及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隐患。建议加强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深部探测研究及藏南、藏东、喜马拉雅山地区地震监测,为认识强震发生机理和做好减灾防灾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陈运泰院士到会交流并从地球物理的角度介绍了尼泊尔博克拉地震的震源机制、地震破裂过程及与汶川地震的对比情况等,提出了值得关注的科学问题。董树文研究员在讨论中建议地科院组建尼泊尔地震科学考察团,一是研究科学问题,二是为尼泊尔方面提供救灾防灾和灾后重建方面的建议,三是推动双方在深部探测领域的合作。

      中国地质科学院自汶川地震以来,一批科学家致力于地震构造与发震机理研究,发起并实施了“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培养了一批人才,为地震地质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汶川地震、雅安地震发生后我院均进行了科学考察和震情会商等活动。此次召开学术报告会,也是我院启动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机制的举措之一,下一步院将进一步做好有关工作。

      参会的专家学者、研究生等50余人积极交流互动,相互启迪借鉴,气氛热烈。

    © BJSHRIMP 2013 - bjshrimp.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