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 你好,请
  • 登录
  • logotext

    瞄准国际地学前沿发力 ——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书记王小烈谈科技创新和支撑服务

    编辑 : 中心
    2015-03-02

        1月29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地质科学院2015年工作会议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小烈介绍,2014年度,地科 院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国际地学前沿发力,扎实推进地质科技创新,地调科研成果亮点纷呈,科技引领和支撑服务成绩斐然,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培养有新起 色,科技支撑体系建设进展顺利。

        地调科研成果亮点纷呈

        王小烈介绍,2014年,地科院地调科研成果亮点纷呈。承担各类科技项目1193项,总经费10.62亿元,其中,国家科技项目经费2.66亿元、地 质调查项目经费7.37亿元、横向项目经费0.59亿元。发表学术论文1117篇,其中,第一作者SCI检索论文371篇、EI检索论文114篇,同比增 长40.7%,出版专著25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44项、外观设计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登记16项。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二 等奖4项、其他省部级奖4项,获中国地质调查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4项成果入选地调局、地科院2014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展,2项成果入选 2014年中国地质学会十大地质科技进展。

        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取得新进展。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全面完成各项计划任务,46个课题通过评审验收,取得国际瞩目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地壳 一号”万米钻机在松科2井超深科学钻探工程正式开钻。国家“973计划”项目钾盐成矿理论与预测研究、富铁矿形成机理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国家“863计 划”《深部矿产资源勘探技术》重大项目正式启动。地质调查项目组织实施进展顺利,地层古生物、岩浆岩、变质岩、区域构造、矿产地质、水工环、地质灾害、物 化探等调查研究取得重要成果。积极投入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6年规划部署及2015年立项论证工作,负责组织实施2项计划、12个工程及40个项目,落实 大项目机制取得显著进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批97项,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1项、重点项目5项,基金项目经费合计超过6000万元。

        基础地质调查研究取得新成果。在江西赣州发现霸王龙新类型——中国虔州龙,建立霸王龙类新亚科——分支龙亚科,三峡地区埃迪卡拉纪生物地层研究迈入世 界前列。在冀东地区发现大量38亿~35亿年形成的碎屑锆石,在鞍山地区发现38亿~31亿年多期岩浆活动,鉴别并划分三大古陆核,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 地壳演化研究取得重要成果。重新厘定阿拉善古老地块与中亚造山带的边界及构造归属,揭示了东秦岭造山带的基底组成及控矿效应,发现湖南衡山低角度拆离构 造,汶川地震断裂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在《自然—通讯》、《古生物学报》、《前寒武纪研究》、《冈瓦纳研究》、《构造物理》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产 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

        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研发能力不断增强。重大仪器设备研发取得显著进展,成功开发新一代航空地球物理数据处理解释系统,无人机航空物探综合站、瞬变电磁 测量系统实现实用化,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000米深孔地—井TEM三分量测量系统,国产大功率多功能电法与阵列多频相位激电系统应用示范效果良好, 能够为深度1000~2000米深部隐伏矿体找矿勘探提供有效技术支撑。自主研发独立供电偶极子地电化学测量技术,有望为浅覆盖区矿产勘查提供更加有效的 技术方法。实验测试技术方法、副矿物铀—铅定年技术、海洋碳酸盐岩沉积铼—锇测年方法得到提升,微区和非传统同位素分析精度达到国际同类实验室先进水平。 青藏高原三江源6种土壤成分获批成为国家一级标准物质,4项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样品分析方法成为行业标准。

        科技引领和支撑服务成绩斐然

        科技引领找矿实现新突破。通过“油钾兼探”和多学科综合研究,科技引领钾盐找矿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柴达木盆地西部阿尔金山前第四纪早期地层发现新型砂 砾富钾卤水层,在塔里木库车凹陷发现厚达百米的古近纪含钾盐矿层,在四川盆地发现三叠系杂卤石,在上扬子盆地发现重要的储卤构造及富钾卤水矿。创新发展叠 生成矿理论、综合找矿模型及有效技术方法组合,指导内蒙古哈达门沟金矿实现找矿重大突破,发现大型隐伏金矿1处,探获黄金资源储量23吨。研究伟晶岩控矿 因素、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引领四川甲基卡稀有金属矿产勘查实现重大突破,新增氧化锂资源储量64.31万吨,成为超大型稀有金属矿床。

        水工环调查评价及支撑服务取得新成效。组织开展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及承载力适应性研究,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地下水污染调查监 测能力显著提高,集成水土污染调查技术,快速圈定某油气田区地下水重金属铬超标污染范围,锁定万余个污水渗坑。通过西南岩溶流域水文地质调查,查明6个富 水区,帮助解决3万余人的饮水及1000多头牲畜用水问题。组织开展云南鲁甸地震次生地灾隐患排查,对口援助云南盐津县开展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地质公园申 报、地灾监测预警、防灾减灾培训。指导青海格尔木成功申报昆仑山世界地质公园,帮助广西桂林等地联合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并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产学研用结合迈出新步伐。积极推进“8 6”与“1 6”合作,推动资源共享、联合攻关。搭建产学研用结合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先后与西南能矿集团、亿阳集团、浙江地勘局签署科技战略合作协议,与贵州地勘局、宁夏地勘局、延长石油等达成科技合作意向。

        科技支撑体系建设进展顺利

        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培养有新起色。启动“李四光学者”引聘计划,3名国际知名专家入选首批“李四光学者”,资助海外引进人才自主选题开展创新研究;曾 令森研究员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李建华博士入选国家2014年度“香江学者计划”。加大科技人才举荐力度,李廷栋院士获何梁何利奖,陈毓川院士被授予 国际矿床成因协会终身荣誉会员,裴荣富院士荣获第十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卢耀如院士再获河北省院士特殊贡献奖;石建省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刘敦一 获首届“汤森路透中国引文桂冠奖——高被引科学家奖”。

        积极推进中、俄、蒙、哈、韩五国编图工作第三阶段合作,组织中俄联合野外地质考察。与德国美因茨大学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联合开展地球科学研究和教育 培训。较好完成了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秘书处和司库日常管理工作,与国际地科联签署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填图合作谅解备忘录,推动国际地科联首次协办中国国际矿 业大会。地科院推荐的西澳大利亚地调局弗朗西斯科·佩拉诺教授荣获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奖。

        科技支撑体系建设进展顺利。重点实验室建设不断加强。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专家组现场考核和建设验收,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正式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组织开展国土资源部第三批46个重点实验室建设进展交流活动。

        科研实验基地建设稳步推进。京区科研实验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桂林基地建设项目获正式立项。广州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研 究基地投入使用。信息支撑保障有力,《地球学报》继续被EI收录,连续第二年被评选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王小烈表示,新的一年,地科院要努力把握新常态下地质科技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聚焦国家重大需求,谋划“十三五”改革发展,扎实推进地质科技创新,推动“三大工程”,创新发展地质科技,夯实“三个平台”,提升支撑服务能力。

    © BJSHRIMP 2013 - bjshrimp.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