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 你好,请
  • 登录
  • logotext

    以科技创新引领地调工作 ——访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小烈

    编辑 : 中心
    2015-02-27

        提 要

        ■ 2014年,全国广大地调科研人员团结协作,精心组织实施地质科技支撑计划和重大科技项目,地质调查科技创新取得重要成果:组织召开了2014年度地质科 技成果汇报与十大进展评选会,组织实施的重大科技项目取得成效;基础地质研究成果突出,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学术影响;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 地质科技工作确实还存在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比如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科技投入与产出不匹配,地质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尚需加强等。

        ■ 新常态下要实施以下重点工作规划:积极落实科技体制改革各项政策,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精心组织实施地质科技支撑计划和“一带一路”基础地质调查计划,培养 高层次优秀科技人才;扎实推进“8 6”与“1 6”科技合作,围绕项目实施、科技创新、联合攻关、实验室建设等开展务实合作;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重点推进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三维地质填图、监测预警、大数据云计算等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方法,组织开展国际地球化学填图、境外数字化填图、无 人机航空物探、中俄蒙哈韩五国编图等地学合作;加强科研实验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野外观测基地、科普基地等科技平台建设,促进地质科技创新发 展。

        地质调查工作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先行性和基础性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明显。作为我国专业齐全、规模最大、技术力量雄厚的社 会公益类地学科研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在中央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如何发挥好科技支撑作用,做好新常态下的地质调查工作,把目前已经形成的思路、目标、任 务落实好?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书记王小烈。

        记者:中国地质科学院在过去一年中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果?

        王小烈:2014年,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进入深度转型期,更加充分体现了地调工作的公益性、先行性,更加贴近国家重大需求,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发 展道路。2014年,全国广大地调科研人员团结协作,精心组织实施地质科技支撑计划和重大科技项目,地质调查科技创新取得重要成果。

        首先是组织召开了2014年度地质科技成果汇报与十大进展评选会,组织实施的重大科技项目取得成效。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全面完成各项计划任 务,建立了先进的深部探测技术体系,取得国际瞩目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科技人才,积累了组织实施大项目的经验,探索形成了产学研结合、科学 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实施一体化工作机制,构建了科技成果转化验证和信息共享体系。

        其次是基础地质研究成果突出。地科院科技人员的相关成果在《科学》、《自然-通讯》、《前寒武纪研究》、《构造物理》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产生了重要 的国际学术影响。同时,地质科技对资源能源勘查支撑作用加大,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研发应用取得成功,其中包括成功研制了“海马号”4500米级深海遥 控潜水器作业系统,以及自主研发适合不同条件的航空重/磁/遥、航空重/磁、航空磁/电/放3套综合勘查系统等。地质科技支撑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建立了整 装勘查区重要矿种综合实验测试技术体系,发展了钨矿、铌钽矿、铍矿测试分析方法,自主研发离子吸附型稀土野外快速测试方法,实验测试技术支撑服务地质找矿 取得良好效果。

        最后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组现场考核和建设验收。

        特别强调一点,我们在产学研用结合方面迈出了新步伐,积极推进了“8 6”与“1 6”合作,组织召开了地科院8个单位与6个大区地调中心负责人联席 会议等。此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取得新进展,扎实推进第二批高层次地质人才培养计划和第四批青年地质英才培养计划,先后完成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 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推荐申报工作。国际地学合作与学术交流得到加强,成功举办第三届世界滑坡大会、第八届国际天然气水合物大会及 第十二届国际盐湖会议等重要国际会议。

        记者:结合去年一年的工作体会,您认为我国地质科技工作中还存在着哪些主要问题?

        王小烈:我们的地质科技工作确实还存在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比如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科技投入与产出不匹配,地质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尚需加强等。

        记者:针对2014年出现的问题和目前面临的形势,您对2015的工作计划和整体部署有何想法?

        王小烈:地质调查事业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期,2015年,我们面临的压力非常大,主要还是要稳扎稳打,争取走好每一步。新常态下的地科院工作,主要有以下五点工作规划:

        一是按照中央要求和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安排部署,积极落实科技体制改革各项政策,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研究地质科技发展战略,编制“十三五”地质科技发展规划,组织召开全局地质科技创新大会。

        二是精心组织实施地质科技支撑计划和“一带一路”基础地质调查计划,集中优势力量积极申报和实施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培养高层次优秀科技人才。

        三是扎实推进“8 6”与“1 6”科技合作,围绕项目实施、科技创新、联合攻关、实验室建设等开展务实合作;搭建产学研用结合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四是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重点推进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三维地质填图、监测预警、大数据云计算等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方法;组织开展国际地球化学填图、境外数字化填图、无人机航空物探、中俄蒙哈韩五国编图等地学合作,提高我国地学的国际学术地位。

        五是加强科研实验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野外观测基地、科普基地等科技平台建设,不断改善科研实验条件,促进地质科技创新发展。

        记者:怎样把工作规划和安排落到实处?

        王小烈:我觉得今年的地调会议是非常重要的一次会议,这是在中央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召开的,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里分析了目前国际 国内形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钟自然提出了新常态下地质调查工作的基本定位为“全力支撑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国土资源中心工作”,并提出要聚焦总体 目标,坚持建设服务一流、成果一流、科技一流、人才一流、装备一流、管理一流的地调局。地质调查必须为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资源中心工作提供 及时有效的服务,让地球科学、知识和资源环境信息家喻户晓,惠及民生;靠科技创新破解能源、资源、环境、灾害难题,有效支撑空间格局优化、资源节约利用、 生态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扭转地质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难以破解重大能源、资源、环境和灾害难题的局面;建立有效的地球探测体系;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 和创造性,形成破解重大能源、资源、环境和灾害难题,形成满足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需求的成果,促进成果的转化应用。

        下一步,不管是中国地调局系统,还是各省(区、市)公益性地质调查单位,都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具体落实,要组织实施好九大计划、50个工程、200多个 项目、2416个子项目。把这些实施好,是对国家的重大需求、国土资源的中坚工作、管理工作的最大支撑。如果每个省都能实现这六个“一流”,那么整个国 家、整个地调局的目标也就实现了。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中国地质科学院如何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

        王小烈:地质调查和地质科技工作是一体化的,这里首先要理解几个问题:一是钟自然局长提出来的,地质调查的过程就是科学探索研究的过程,这是一个概念 性的问题,也是我们长期以来没能解决好的问题。二是地质调查要走向科学研究的主战场,科学研究也要走向地质调查的主战场。我们要积极推进“8 6”与 “1 6”合作,来实现路径及深度的融合问题。期间组织召开了地科院8个单位与6个大区地调中心负责人联席会议,地科院及所属研究所的领导带队分组前往6 个大区地调中心,围绕项目实施、科技合作、联合攻关、人才培养、能力建设进行座谈调研;大区地调中心与地科院所属单位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推动优势互补、 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共同发展。

        “8 6”与“1 6”中的地科院8个单位与6个大区地调中心,实际上6个大区地调中心也包括各个省的公益性地质队伍,即地调院和环境监测总站,还包 括行业单位,是由这些单位减少共同完成这个题目。在地质调查工作中有哪些重大的科学问题,在基础地质调查中要解决的一些技术方法问题都可以跟科研单位进行 联合攻关。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地质矿产调查评价项目,2014年财政拨款预算为74亿元。除了这些项目,我们还可以开展其他的合作,组织、整合专业 技术优势,申请国家项目。比如天津地调中心实施的国家“973”项目,有20多个单位参与,包括地调系统的、行业部门的,实际上这就是很好的例子。希望各 个省级单位也可以和我们加强沟通,共同承担和申请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记者:去年,中国地调局专门召开“加强项目资金管理,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会议,高度重视项目和资金管理中可能存在的廉政风险和薄弱环节,在今年的工作中,中国地质科学院将如何落实要求,进一步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

        王小烈:党风廉政建设在地质调查工作中最重要的抓手就是要加强项目的资金管理。项目的资金管理包括外协、竞争性优选、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管等。大家 可能有个错误的认识,认为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与国家的项目在执行过程中要求严格的程度不一样,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两者都是国家的预算资金,执行起来不 会有两个标准,只是现在检查还没有延伸下去,国家审计署将会以同样的标准对待不同部门的资金审查。中国地质科学院不管遇到多大困难,都要做好项目和资金的 管理工作,确保审计不出问题。

        记者:中国地质科学院如何进行人才队伍建设,使其成为世界一流的研究团队?

        王小烈: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的管理,中央单位、地调局系统以及31个省的公益性单位都面临这个问题。去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在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 培养方面取得新进展。扎实推进第二批高层次地质人才培养计划和第四批青年地质英才培养计划,先后完成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百 千万人才工程等推荐申报工作。正式启动“李四光学者”特聘专家引聘计划,首批拟引聘4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加大科技人才举荐力度,李廷栋院士获“何梁何利基 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陈毓川院士被授予“国际矿床成因协会终身荣誉会员”称号,裴荣富院士获“第十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卢耀如院士再次获得河北省“院士 特殊贡献奖”,刘敦一研究员荣获首届“汤森路透中国引文桂冠奖——高被引科学家奖”,石建省研究员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唐菊兴研究员荣获“全 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熊盛青研究员荣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李海兵研究员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曾令森研究员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 助,李建华博士入选国家2014 年度“香江学者计划”。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要出台一系列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办法,各个省也可以根据会议精神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来提升我们公益性地 质调查队伍的整体素质。地科院和地调局要加强与各个省的合作,比如举办培训班,推动地学科技合作,加强国际地学合作与学术交流,共同承担一些项目,重视研 究生的培养,建设好博士后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等。

        记者: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管理是目前体制内外都比较关注的问题,您认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应该怎样做好定位?

        王小烈:我认为应该通过分类管理找准我们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基本定位,明确我们的工作职责,更好地为国家建设服务。各个单位之间要经常沟通,中国地 质调查局也要牵头做一些工作,加强与各个省市之间的合作;做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共同推进公益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成功开展。

    © BJSHRIMP 2013 - bjshrimp.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