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 你好,请
  • 登录
  • logotext

    我国首部《区域地下水演化与评价理论方法》专著出版

    编辑 : 中心
    2014-09-04

        近日,由首批国土资源科技领军人才开发与培养计划资助,中国地质科学院水环所张光辉科研团队完成的研究成果——《区域地下水演化与评价理论方法》正式出版发行。

      该书由“非饱和水运移与水势理论”、“区域地下水演化与水循环理论”、“地下水异变机制与可持续性评价理论”和“21世纪中国水问题与方略”4个方面 12章72节组成,包括“中国地下水演化研究起源与理论”、“全新世以来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化规律”、“区域地下水超采因缘与效应”、“区域地下水变化与灌 溉农业关系”、“华北平原地下调蓄特征与效应”、“西北地区流域尺度水循环演化与调控阈”、“重金属在包气带行为及其对地下水影响”、“区域地下水功能及 可持续利用性评价理论方法”和“21世纪中国水问题与方略”等,全书共计95.4万字。

      该书对区域地下水演化与水循环理论和地下水变异机制、水盐承载力、地下水环境变化及其环境功能和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可以作为水文、农业、土壤、环境与水文地质等相关领域学者和高等院校参考教材。

      作者在该书中提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要长久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需及时地解决好发展中出现的“人与自然不和谐”问题。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必然促进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不断深入。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也不断面临新的挑战。惟有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水资源消耗和水环境恶 化速率“零增长”,正确理解区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的“动态理念”、“动态过程”内涵,不断深入认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区域地下水的数量、质量变化和 分布特点与机制,了解人类活动影响下区域水循环系统经历和正在发生着什么样的重大变化,以及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关联阈,确立把人类活动对水 循环系统及其环境的干扰程度限制在自然条件承载能力范围内、水资源消耗率保持在其再生速度的限度之内的方略。

      该书科学基础源自国家973课题“海河流域二元水循环模式与水资源演变机理”(2006-2010)、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华北平原农作物布局结构与区 域水资源适应性研究”(2007-2010)和国家科技支撑专题“环渤海平原水土盐动态与地下咸水资源可利用承载力评估”(2009-2012)、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项目“干旱区地下水循环变异影响阈识别”(2005-2007)和“降水变化/地下水变幅与灌溉用水强度互动阈识别”(2012-2015)、 国土资源部重点基础项目“西北典型内流盆地水循环规律与地下水形成演化模式”(2002-2006)、原地矿部重点基础项目“区域地下水演化过程及其与相 邻层圈相互作用”(1996-2000)和国土资源调查专题“中国北方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综合研究”(2004-2006),以及科技部公益类项目“太 行山山前平原南水北调地下调蓄潜力与效益研究”(2000-2003)等。

      该书正式出版发行,得到“国土资源科技领军人才开发与培养计划”(首批,2013-2017)大力支持。

    © BJSHRIMP 2013 - bjshrimp.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