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度,地质力学研究所广大科研人员紧密围绕“一个基础、两个应用领域”发展方向,在华北克拉通元古代地质演化、典型成矿带矿田构造、柴达木和黔中隆起区油气资源潜力评价、活动构造区地质灾害成灾机理及防治技术、极地地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科技进展。
在基础地质研究方面,一是通过对河西走廊带—阿拉善地块中晚泥盆世—早中三叠世沉积地层进行了碎屑锆石U-Pb同位素测年、Hf同位素分析和古地磁研 究,提出阿拉善地块前中生代不是华北板块的一部分;二是确定了华北克拉通在中新元古代两次大规模基性岩浆活动及区域性抬升的时代为13.3~13.2亿年 和9.2~9.0亿年,认为与华北克拉通从哥伦比亚及罗迪尼亚超大陆的裂解有关,这一认识具有全球构造学意义;三是运用相平衡模拟视剖面图方法,首次获得 鄂尔多斯地块基底泥质片麻岩的峰期变质条件(P=6.3~7.8 kbar(千巴,气压或声压单位),T=780~810oC)。
在地应力测量研究与地壳稳定性评价方面,一是在北京、河北、天津、山东等地开展深孔地应力测量与监测,初步构建了首都圈地应力实时监测网。揭示了北京 及周边的黄庄—高丽营、南口—孙河断裂带中段和北段的存在及其三维空间产状展布,评价了其工程地质稳定性;二是海域地应力测量迈出国门,首次在太平洋板块 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俯冲带上实施了地应力测量与监测;三是在新加坡南北传输电缆隧道开展了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标志着力学所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技术得到 国际认可和应用。另外,对龙门山断裂带地应力研究及地应力仪器研发都有很好进展。
在矿田构造研究方面,充分发挥了矿田构造理论优势,瞄准重要成矿带固体矿产勘查及找矿中的关键科技问题,在构造控矿规律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一是确定 青海省祁漫塔格地区存在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次火山岩—斑岩型铜钼矿床,并圈定了3个找矿靶区,大幅度提高了该区资源潜力;二是建立了阿尔金山喀腊大湾地区 构造控矿—找矿模式,构建了矿体定位预测准则,指导当地找矿。
在油气地质研究方面,一是首次在黔中隆起东部中三叠统发现了透镜状油砂体,在黔中隆起西部石炭系大唐组内发现了厚度大于50m的黑色炭质泥页岩,显示 黔中隆起是油气运移的有利聚集区;二是初步揭示了柴达木盆地下古生界展布特征,证实其震旦系—下古生界发育良好的烃源岩,是一个新的烃源岩层系。三是在柴 北缘新发现有碳沥青分布,显示其发生过油气运移过程。
在地质灾害研究方面,一是在活动构造带地质灾害研究领域,初步总结了活动断裂地质灾害效应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成灾模式;二是分析总结了“4.20”芦山地震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及其成灾规律,为灾区应急调查和救灾部署提供了决策参考和技术支撑。
在极地地质研究方面,一是继续加强极地地质研究。完成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1:2.5万地质图,是我国南极地区第一张大比例尺地质图;二是通过野外调查 和研究,重新厘定了南极温德米尔群岛及其内陆地区中元古代构造事件,该构造活动带穿过南极内陆,与北美南部格林威尔期活动带相连。
此外,在第四纪地质与全球气候变化、新构造运动与活动构造研究、地球物理与岩石物性等方面开展了许多基础性探索性工作,取得了很好的进展。
2013年,地质力学研究所科研人员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66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5篇、EI收录论文37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60篇,出版专著8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各项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均比往年有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