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科研人员应用“压力—状态—响应”评价模型对桂林会仙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影响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因子,提出了桂林会仙湿地生态恢复和补偿建议。
会仙湿地位于桂林市临桂县会仙镇、四塘乡和雁山区东部一带,共涉及两县(区)3乡(镇)47个自然村约2.2万人。会仙湿地在地貌上属会仙岩溶峰林平 原,为岩溶湿地,被誉为“桂林之肾”。2012年4月,会仙湿地被列入国家湿地公园试点。会仙湿地是全球热带亚热带中低海拔岩溶区最具典型性的岩溶湿地之 一,也是桂林市面积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岩溶湖泊湿地,保护其生态健康对桂林市整体生态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岩溶所科研人员以桂林会仙岩溶湿地为研究对象,构建会仙岩溶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单因子评价和综合评价方法评价桂林会仙湿地的生态健康 指数。评价结果表明:湿地健康状况较差,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指数为0.364;影响会仙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因素主要有年降水量、常年积水面积、农业 生产因素等。针对以上影响因素,提出了会仙湿地生态恢复和补偿建议,以促进会仙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
会仙湿地生态恢复,首先要考虑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对湿地生态的影响; 其次要与区域发展相结合,建设湿地公园,要保护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体现当地文化底蕴,满足群众的旅游休闲需求。基于此,岩溶所科研人员建议在会仙湿地生 态系统恢复过程中应注意对湿地物种进行调查编目,采用人工引入培育物种等,保护湿地物种多样性;减少汇入湿地的点源、非点源污染物,防止水体、土壤污染进 一步加剧; 建设小型水利工程如防洪堤等,减少湿地洪涝灾害,并协调湿地生态用水与居民生活用水之间的矛盾;扩大湿地保护区范围,恢复和保护物种多样性,提高湿地的抗 生态风险能力;鼓励湿地范围内的村庄发展生态安全型农业,让群众了解湿地的重要性,提高人们的湿地保护意识,这是实现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除了上述生态保护措施,岩溶所科研人员还对会仙湿地生态补偿提出建议:对破坏湿地周边森林的单位和个人征收一定的费用,如向污染湿地水资源的企业征收 治理费等;对于围湖造田者,有关部门要采取措施帮助其退耕,恢复湿地植被,同时按相应比例给予退耕者一定的实物补偿(粮食或现金补偿);根据当地实际制定 合理的补偿标准,要有效保护湿地,同时不给当地财政造成过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