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请
登录
首页
平台概况
新闻中心
中心新闻
行业新闻
媒体关注
平台资源
资源列表
平台服务
机时安排 A
机时安排 B
投诉建议
服务成效
服务成效
服务案例
下载中心
中心发布
调试工具
运行环境
关于
联系我们
发展历程
BJSHRIMP
平台组建背景
搜索
返回
四合屯珍稀化石层的时代:Ar-Ar和SHRIMP U-Pb年龄新证据
[
查看
]
陈文
、
张彦
、
季强
、
刘敦一
、
宋彪
、
姚培毅
、
刘新宇
运用Ar/Ar和锆石SHRIMP原位U/Pb定年技术对含孔子鸟、中华龙鸟等化石的四合屯珍稀化石层及其上、下层火山岩进行了系统的同位素年龄测定。位于化石层下部的火山岩给出了126.13±0.40Ma的Ar/Ar年龄,这一年龄对珍稀化石层给出了时代下限限定。含珍稀化石沉积层中次火山岩的Ar/Ar年龄为122.1±2.6Ma,证明了四合屯珍稀化石层时代不可能晚于122.1±2.6Ma。与化石层同层位的沉凝灰岩中火山成因锆石的U/Pb测年结果得到了125.2±2.2Ma的年龄,该年龄对四合屯珍稀化石层给出了最接近的时代下限限制。综合分析我们及国内外同行的同位素年龄数据,虽然仍然不能准确确定含孔子鸟、中华龙鸟等化石的四合屯珍稀化石层的时代,但可以将其时代范围限制在125.2Ma—122.1Ma之间。
昆仑山南部西大滩盆北花岗岩的年龄与热历史
[
查看
]
吴珍汉
、
胡道功
、
宋彪
、
周春景
对南昆仑缝合带中段西大滩盆北花岗岩,应用不同的年代学方法,测定岩浆结晶时代和构造热事件年龄,分析构造地貌演化过程。应用离子探针方法,测出西大滩盆北花岗岩的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1964-212.1Ma,平均年龄204.1±2.6Ma,代表岩浆侵位结晶时代。西大滩盆北花岗岩的黑云母K-Ar和Ar-Ar同位素年龄为134.47一145.3Ma,指示晚期韧性剪切变形时代。应用矿物对热年代学方法,揭示出204.1-134.47Ma、57.67-26.0Ma、26Ma以来3期构造热事件,降温速率分别为6.46℃/Ma、4.91℃/Ma、3.84℃/Ma,对应的隆升速率分别为2lmm/a、0.16mm/a、13mm/a;说明134.47-57.67Ma为缓慢降温和剥蚀夷平时期,对应的降温速率为0.64℃/Ma、差异隆升速率为0.02mm/a。结合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和风火山群、五道梁群挤压缩短时代、区域伸展走滑起始年龄资料,推断昆仑山南部新生代山脉快速隆升发生于渐新世一中新世早期,估算隆升速率达0.26mm/a。
长江三峡地区埃迪卡拉(震旦)系锆石U-Pb新年龄对庙河生物群和马雷诺冰期时限的限定
[
查看
]
尹崇玉
、
唐烽
、
柳永清
、
高林志
、
杨之青
、
王自强
、
刘鹏举
、
邢裕盛
、
宋彪
首次报道应用高分辨率、高精度离子微探针(SHRIMPⅡ)定年方法,对采自三峡地区黄陵背斜西翼湖北省秭归县九曲脑剖面震旦系灯影组与陡山沱组界线和陡山沱组底部的凝灰岩锆石进行的U-Pb定年研究。分析结果,灯影组与陡山沱组界线的凝灰岩锆石测点形成2组,较年轻的一组由16个测点组成,舍去偏离较大的1个点,给出的206Pb/238U比值年龄加权平均值为549.9Ma±6.1Ma(MSWD=1.48),代表该层位的实际年龄并限定了庙河生物群的最小年龄。采自陡山沱组底部的另一样品测点同样分为2组:一组由3个点组成,给出784Ma±15Ma(MSWD=0.05)的继承年龄值;另一组由15个测点组成,给出206Pb/238U比值年龄加权平均值为628.3Ma±5.8Ma(MSWD=0.86)。这一定年结果是目前中国震旦(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底部首次获得的SHRIMP锆石U-Pb年龄。采样点紧邻作为震旦系底界的“盖帽碳酸盐岩”之上,基本可以限定震旦系的底界年龄。该结果与国际地层委员会2004年发布的《国际地层表》中埃迪卡拉系(Ediacaran)的底界年龄630Ma非常接近,表明中国修订后的震旦系/南华系界线年龄应为630Ma左右。
秦岭造山带中部存在太古宙岩块-陕西商南县湘河地区楼房沟斜长角闪岩-浅粒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其意义
[
查看
]
张宗清
、
刘敦一
、
宋彪
、
张寿广
、
张维吉
、
杨永成
秦岭造山带是中朝克拉通华北板块和扬子克拉通板块结合区域。其基底组成为广大地质学家所关注。笔者报道了秦岭造山带中部陕西省商南县湘河地区楼房沟古变质结晶岩片斜长角闪岩- 浅粒岩和黑云二长石英片岩的SHRIMP锆石U-Pb年龄数据,讨论了其地质意义。斜长角闪岩-浅粒岩为同一岩浆连续分异变质火山岩,锆石Pb严重丢失,207Pb/206Pb年龄≥(2488±8)Ma。年龄值与已获得的Sm-Nd等时年龄值在误差范围内一致。黑云二长石英片岩为副变质岩,锆石U-Pb 年龄(978±13) Ma。秦岭造山带中部老于太古宇岩片(块)的发现表明,秦岭造山带下部可能存在过太古宙结晶基底。
辽宁抚顺-清原地区太古宙岩石SHRIMP锆石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
查看
]
万渝生
、
宋彪
、
杨淳
、
刘敦一
本文对辽宁抚顺、清原地区太古宙表壳岩系和TTG花岗质岩石进行了SHRIMP锆石U-Pb年龄测定。角闪变粒岩LQ0107和LF0107岩浆锆石年龄分别为2515±6Ma和2510±7Ma。角闪变粒岩LQ0104变质锆石年龄为2479±5Ma。深熔片麻状TTG花岗岩LF0106内核残余锆石年龄为2528±27Ma,大致代表了熔融母岩TTG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外带新生锆石年龄为2477±13Ma,代表了深熔作用时代。片麻状TTG花岗岩LQ0110内核残余锆石年龄2556±18Ma,很可能为熔融母岩中酸性火山岩的形成时代,外带新生锆石年龄2469±19Ma为深熔作用时代。研究表明,辽北地区太古宙基底主要由新太古宙岛弧系统火山物质组成,不存在以往认为的大范围分布的中太古代穹窿,但不排除存在少量新太古宙以前古老物质的可能。辽北新太古宙弧陆碰撞增生型造山带为华北克拉通太古宙晚期吉(吉林)—辽(辽宁)—冀(河北)(弧陆碰撞增生型)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洋壳俯冲时间为2.51~2.56Ga,弧陆碰撞时间为2.47~2.48Ga,总的演化时间约为100Ma左右。
北京房山岩体锆石U-Pb年龄和Sr-Nd-Pb同位素与微量元素特征及成因探讨
[
查看
]
蔡剑辉
、
阎国翰
、
牟保磊
、
任康绪
、
宋彪
、
李凤棠
本文首次用SHRIMP锆石U-Pb测年法获得房山岩体主期侵入岩一花岗闪长岩的年龄为130.7±l.4Ma,证明房山岩体主体岩石形成于早白垩世。综合该岩体两期侵入岩的常量、微量、稀土元素和同位素及构造环境特征,发现房山岩体侵入岩具有许多与埃达克岩(adakite)极其相似的独特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但又与Defant和Drummond(1990)定义的典型埃达克岩(0型)有明显差别,与中国东部C型埃达克岩更为接近,或也称之为中国东部燕山期高Sr低Y型中酸性火成岩。本文通过房山岩体Sr、Nd、Ph同位素的系统研究,发现在143Nd和144Nd-87Sr/86Sr图解上,两期岩石投影点均落在EMI型富集地慢范围之内,暗示其物质来源与富集地慢有关;钾长石Pb同位素特征也说明房山岩体岩浆来源与EMI型富集地慢和下地壳关系密切。结合前人的碳、氢、氧同位素研究成果,认为房山岩体物质来源较深,与上地慢和下地壳有关。此外,发现房山岩体两期侵入岩的εNd(t)值(-13.6一-14.2)远高于华北地台区古老下地壳的εNd(t)值(-32一-44),而与汉诺坝二辉麻粒岩包体的εNd(t)值(-8一-18)近似。由于现有的研究已确证汉诺坝二辉麻粒岩包体是由慢源基性岩装在晚古生代一中生代时底侵到下地壳底部构成的年青下地壳的一部分,故推测房山岩体的物质来源与华北地台古老下地壳关系不大,而可能与年青下地壳关系密切。在此基拙上,提出房山岩体两期岩石形成的两阶段模式:第一阶段可能发生于中生代早期,由于软流体(层)上涌导致富集岩石圈地慢部分熔融生成带有富集地慢印记的玄武岩浆,该岩浆底侵到下地壳底部,冷却成为年青下地壳的一部分;第二阶段发生于中生代晚期,由于当时软流圈呈蘑菇云状大规模上升,热侵蚀面抬升到壳一慢过渡带,导致早中生代新底侵的玄武质下地壳在榴辉岩一麻粒岩相条件下部分熔融生成C型埃达克质岩浆(也即高Sr低Y型中酸性火成岩浆)并上侵而成为房山岩体。
鞍山小岭子花岗岩地球化学及锆石SHRIMP年代学
[
查看
]
杜利林
、
杨淳
、
万渝生
、
宋彪
、
耿元生
鞍山小岭子花岗岩岩浆锆石离子探针年龄为130.2±2.7Ma,形成于早白垩世。小岭子花岗岩高SiO2、Na2O+K2O、TFeO/MgO,富集轻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Zr、Nb、Y,低CaO、Ba、Sr,地球化学组成与该区大范围分布的千山花岗岩十分相似,具A型花岗岩特征,其形成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至中国大陆东部之下引起的拉张有关。
东天山吐哈盆地南缘二叠纪幔源岩浆杂岩:中亚地区陆壳垂向生长的地质记录
[
查看
]
李锦轶
、
宋彪
、
王克卓
、
李亚萍
、
孙桂华
、
齐得义
吐哈盆地南缘土屋铜矿以西侵入泥盆纪火山沉积岩系的海豹滩环状杂岩体,由纯橄榄岩、含长橄榄岩、橄长岩、斜长岩、辉石橄榄岩、橄榄辉长岩、辉长岩和闪长岩等组成,其中蚀变辉长岩中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269.2±3.2Ma,斜长岩中的锆石SHRIMPU-Pb表面年龄为282~287Ma;侵入康古尔塔格碰撞带变形石炭系地层的恰特卡尔塔格杂岩体由蛇纹岩、含橄榄斜长岩、蚀变辉长岩和闪长岩等组成,蚀变辉长岩中的锆石SHRIMPU-Pb年龄为277.0±1.6Ma;侵入大南湖泥盆纪活动陆缘型花岗岩的基性岩墙中的锆石SHRIMP U-Pb表面年龄为271~280Ma,类似的基性岩墙还见于克孜尔卡拉萨依早石炭世花岗闪长岩和土屋铜矿北花岗闪长岩体。上述两个镁铁质—超镁铁质杂岩体不同岩石类型及侵入三个花岗质岩体的基性岩墙的岩石学和岩石化学特征,表明它们都是来自亏损地幔并受到地壳物质混染的岩浆活动的影响,属于东天山吐哈盆地南缘幔源岩浆杂岩带的一部分。结合已有区域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提出了吐哈盆地南缘及天山—准噶尔—南蒙古地区、斋桑碰撞带及其两侧地区、环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地区和中朝陆块北缘—北山南部地区二叠纪岩浆岩带的构造背景与成因机制都存在差异、但都是中亚地区地壳垂向生长的地质记录的新认识。
东昆仑中部缝合带清水泉麻粒岩锆石SHRIMPU-Pb年代学研究
[
查看
]
李怀坤
、
陆松年
、
相振群
、
周红英
、
郭虎
、
宋彪
、
郑健康
、
顾瑛
东昆仑中部缝合带清水泉一带发育石榴斜长紫苏麻粒岩、紫苏辉石黑云母石榴子石麻粒岩、石榴二辉斜长麻粒岩和石榴单斜辉石麻粒岩,它们与混合岩化黑云母石榴子石变粒岩、黑云母辉石变粒岩、石墨大理岩、含透辉石透闪石大理岩、透辉石大理岩、黑云斜长角闪岩和片麻岩等高级变质岩系以及纯橄岩、辉橄岩、橄长岩、辉长岩、辉绿岩和玄武岩等共同构成蛇绿混杂岩。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温压条件为T=760~880 ℃,P=830~1200MPa,为高温中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估算其形成深度为40~45km。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SHRIMP锆石U-Pb年龄为(507.7±813) Ma。清水泉地区蛇绿岩形成于~520Ma,到~508Ma时俯冲至地下40~45km深处而发生中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然后发生构造折返而剥露至地表。证实了清水泉高级变质岩和基性—超基性岩片是形成于早—中寒武世的蛇绿混杂岩,标志一个古生代早期的非常重要的板块汇聚边界,这对于进一步研究东昆仑造山带构造演化、乃至中国西部大地构造格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燕山中段盘山花岗岩体锆石SHRIMP U-Pb年龄测定及其构造意义
[
查看
]
马寅生
、
曾庆利
、
宋彪
、
杜建军
、
杨富全
、
赵越
位于燕山陆内造山带中段南缘的蓟县盘山花岗岩体由狼家峪、官庄、东罗庄和小盘山4个侵入单元组成,并发育侵入期后含斑石英二长岩脉,发育环绕岩体分布的周缘向料并侵蚀早期东西向蓟县断裂。对前3个慢入单元及岩体西侧围岩中的顺层侵入的含斑石英二长岩脉等4件样品的锆石U-Pb( SHRIMP)定年结果为,年龄值界于203~207Ma,表明盘山花岗岩体侵位于三叠纪末期。这个年龄结果进一步限定了燕山陆内造山带东西向摺坡、逆冲/逆掩断层系统形成时代的上限,显示其形成时代为印支期。
«
1
2
(current)
3
4
»
© BJSHRIMP 2013 - bjshrimp.cn